识解水平视角下公务员行政伦理失范及治理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5-16页 |
1.3.1 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 创新点 | 第16-17页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 | 第17-27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21页 |
2.1.1 公务员的分类 | 第17-18页 |
2.1.2 行政伦理道德与价值 | 第18-20页 |
2.1.3 行政伦理失范 | 第20-21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1-27页 |
2.2.1 识解水平理论 | 第21-24页 |
2.2.2 行动识别理论 | 第24-26页 |
2.2.3 伦理决策理论 | 第26-27页 |
3 影响公务员识解水平的因素 | 第27-33页 |
3.1 心理距离 | 第27-29页 |
3.1.1 时间距离 | 第27-28页 |
3.1.2 空间距离 | 第28页 |
3.1.3 社会距离 | 第28-29页 |
3.1.4 发生概率 | 第29页 |
3.2 行动识别 | 第29-31页 |
3.2.1 行动背景 | 第29-30页 |
3.2.2 行动难度 | 第30页 |
3.2.3 行动经验 | 第30-31页 |
3.3 其他因素 | 第31-32页 |
3.4 小结 | 第32-33页 |
4 公务员心理表征及识解水平分析 | 第33-41页 |
4.1 非领导岗位公务员的心理表征倾向 | 第33-35页 |
4.1.1 识解水平下的心理表征 | 第33-34页 |
4.1.2 行动识别下的心理表征 | 第34-35页 |
4.2 领导岗位公务员的心理表征倾向 | 第35-37页 |
4.2.1 识解水平下的心理表征 | 第35-36页 |
4.2.2 行动识别下的心理表征 | 第36-37页 |
4.3 公务员识解水平动态分析 | 第37-40页 |
4.3.1 非领导职务公务员识解水平的动态分析 | 第37-39页 |
4.3.2 领导职务公务员识解水平的动态分析 | 第39-40页 |
4.4 小结 | 第40-41页 |
5 识解水平下行政伦理失范的表现、影响及成因 | 第41-51页 |
5.1 识解水平下公务员常见的伦理失范行为 | 第41-44页 |
5.1.1 非领导职务公务员 | 第41-44页 |
5.1.2 领导职务公务员 | 第44页 |
5.2 识解水平对伦理决策的影响 | 第44-46页 |
5.2.1 对伦理认识的影响 | 第45页 |
5.2.2 对伦理判断的影响 | 第45页 |
5.2.3 对伦理意图的影响 | 第45-46页 |
5.2.4 对伦理行为的影响 | 第46页 |
5.3 识解水平下行政伦理失范的成因 | 第46-48页 |
5.3.1 行政伦理意识薄弱 | 第46-47页 |
5.3.2 行政伦理价值偏离 | 第47页 |
5.3.3 行政伦理信念缺失 | 第47-48页 |
5.3.4 伦理自律行为缺乏 | 第48页 |
5.4 小结 | 第48-51页 |
6 识解水平下行政伦理失范的治理对策 | 第51-61页 |
6.1 提高识解水平增强行政伦理自主性 | 第51-55页 |
6.1.1 明确“公共人”角色 | 第51-52页 |
6.1.2 平衡行政伦理价值取向 | 第52-53页 |
6.1.3 促进行政主体跨期选择 | 第53-54页 |
6.1.4 增强行政主体自我控制 | 第54-55页 |
6.2 强化外部控制提高公务员伦理意识 | 第55-58页 |
6.2.1 提升伦理认知,培养行政人格 | 第55-56页 |
6.2.2 强化服务意识,完善伦理制度 | 第56-57页 |
6.2.3 端正行政态度,转变工作作风 | 第57-58页 |
6.2.4 健全监督问责,主抓责任落实 | 第58页 |
6.3 小结 | 第58-61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附录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