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4-15页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2 相关理论综述 | 第16-19页 |
2.1 地缘经济理论 | 第16页 |
2.2 要素禀赋理论 | 第16-17页 |
2.3 比较优势理论 | 第17-18页 |
2.4 战略贸易理论 | 第18-19页 |
3 中俄能源合作历程 | 第19-28页 |
3.1 中俄石油合作历程 | 第19-22页 |
3.1.1 起步阶段 | 第19-20页 |
3.1.2 积极推进阶段 | 第20-21页 |
3.1.3 新时期合作阶段 | 第21-22页 |
3.2 中俄天然气合作历程 | 第22-24页 |
3.2.1 合作协议谈判阶段 | 第22-23页 |
3.2.2 合作模式转变阶段 | 第23-24页 |
3.3 中俄煤炭合作历程 | 第24-25页 |
3.3.1 意向合作阶段 | 第24页 |
3.3.2 实质性合作阶段 | 第24-25页 |
3.4 中俄其他能源合作 | 第25-28页 |
3.4.1 核能合作 | 第25-26页 |
3.4.2 可再生能源合作 | 第26-28页 |
4 中俄能源合作机制框架及运行 | 第28-34页 |
4.1 中俄能源合作项目谈判机制框架及运行 | 第28-30页 |
4.1.1 中俄能源合作项目谈判机制框架 | 第28-29页 |
4.1.2 中俄能源合作项目谈判机制的运行 | 第29-30页 |
4.2 中俄能源合作利益协调机制框架及运行 | 第30-32页 |
4.2.1 中俄能源合作利益协调机制框架 | 第30-31页 |
4.2.2 中俄能源合作利益协调机制的运行 | 第31-32页 |
4.3 中俄能源合作法律保障机制框架及运行 | 第32-34页 |
4.3.1 中俄能源合作法律保障机制框架 | 第32页 |
4.3.2 中俄能源合作法律保障机制的运行 | 第32-34页 |
5 中俄能源合作机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4-42页 |
5.1 中俄能源合作项目谈判机制存在的问题 | 第34-36页 |
5.1.1 油气贸易模式相对单一 | 第34页 |
5.1.2 中国处于油气定价劣势 | 第34-35页 |
5.1.3 双方已签订油气合作协议存在不稳定性 | 第35-36页 |
5.2 中俄能源合作利益协调机制存在的问题 | 第36-39页 |
5.2.1 中俄在中亚等地区存在利益碰撞 | 第36-37页 |
5.2.2 企业与政府间的利益冲突 | 第37-38页 |
5.2.3 能源开采和运输过程存在潜在摩擦 | 第38-39页 |
5.3 中俄能源合作法律保障机制存在的问题 | 第39-42页 |
5.3.1 双方国内能源法律制度不完善 | 第39-40页 |
5.3.2 双方能源合作法律效力不足 | 第40页 |
5.3.3 双边能源合作缺乏国际性法律框架 | 第40-42页 |
6 完善中俄能源合作机制的对策 | 第42-48页 |
6.1 完善中俄能源合作项目谈判机制的对策 | 第42-43页 |
6.1.1 调整能源合作方式 | 第42页 |
6.1.2 健全多边能源贸易机制 | 第42-43页 |
6.1.3 稳定能源合作政治环境 | 第43页 |
6.2 调整中俄能源合作利益协调机制的对策 | 第43-45页 |
6.2.1 明确能源合作利益方向 | 第43-44页 |
6.2.2 政府主导建立长效利益协调机制 | 第44页 |
6.2.3 推进能源合作基础设施建设的互联互通 | 第44-45页 |
6.3 健全中俄能源合作法律保障机制的对策 | 第45-48页 |
6.3.1 完善中国能源法规和多边能源合作法律框架 | 第45-46页 |
6.3.2 建立能源合作保障机制 | 第46页 |
6.3.3 设立能源合作争端解决机构 | 第46-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