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17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17-19页 |
1.4.1 研究创新点 | 第17页 |
1.4.2 研究不足处 | 第17-19页 |
第2章 蔡元培道德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及理论渊源 | 第19-26页 |
2.1 蔡元培道德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 | 第19-21页 |
2.1.1 救亡图存的探索 | 第19-20页 |
2.1.2 伦理启蒙的启迪 | 第20-21页 |
2.1.3 教育革新的开展 | 第21页 |
2.2 蔡元培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渊源 | 第21-26页 |
2.2.1 继承与超越:尽显中国传统文化底蕴 | 第22-23页 |
2.2.2 汲取与融合:博采西方近代文化精华 | 第23-24页 |
2.2.3 交流与发展:推进古今中外思想融汇贯通 | 第24-26页 |
第3章 蔡元培道德教育思想的内容体系及基本特征 | 第26-35页 |
3.1 蔡元培道德教育思想的内容体系 | 第26-32页 |
3.1.1“公民道德教育”为五育之中坚 | 第26-27页 |
3.1.2“自由平等博爱”为道德之要义 | 第27-29页 |
3.1.3“德育以养成完全人格”为宗旨 | 第29-30页 |
3.1.4“发挥人的主体性”为德育原则 | 第30-31页 |
3.1.5“修学修德修行”为德育之方法 | 第31-32页 |
3.2 蔡元培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 第32-35页 |
3.2.1 五育并举德育尤重 | 第32页 |
3.2.2 融贯中西兼容并包 | 第32-33页 |
3.2.3 教育平等学术自由 | 第33-34页 |
3.2.4 砥砺德行内外兼修 | 第34-35页 |
第4章 蔡元培道德教育思想的辩证审视 | 第35-40页 |
4.1 蔡元培道德教育思想的历史价值 | 第35-37页 |
4.1.1 开创了道德教育新理念 | 第35-36页 |
4.1.2 明确了道德教育的宗旨 | 第36-37页 |
4.1.3 促进了中国教育的现代转型 | 第37页 |
4.2 蔡元培道德教育想的历史局限 | 第37-40页 |
4.2.1 镌刻着鲜明的时代烙印 | 第37-38页 |
4.2.2 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 | 第38-40页 |
第5章 蔡元培道德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 | 第40-55页 |
5.1 树立道德教育首位意识,强调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 第40-42页 |
5.1.1 树立道德教育首位意识的重要性 | 第40-41页 |
5.1.2 强化道德教育首位意识的必要性 | 第41-42页 |
5.1.3 坚持道德教育首位意识具体要求 | 第42页 |
5.2 丰富道德教育内容,在继承中创新发展 | 第42-45页 |
5.2.1 树立融贯中西兼容并包的道德教育理念 | 第42-43页 |
5.2.2 创新发展古今中外优秀的道德教育内容 | 第43-44页 |
5.2.3 深入生活注重道德教育的现实回归 | 第44-45页 |
5.3 注重个人品格完善,培养塑造完全人格 | 第45-48页 |
5.3.1 以道德性为基础厘定完全人格 | 第45-46页 |
5.3.2 注重完全人格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 第46-47页 |
5.3.3 开拓道德教育塑造完全人格的途径 | 第47-48页 |
5.4 建构双元互动的主体性道德教育模式 | 第48-51页 |
5.4.1 道德教育坚持的主体性原则 | 第48-49页 |
5.4.2 道德教育坚持主体性原则的必要性 | 第49-50页 |
5.4.3 双元互动的主体性道德教育模式 | 第50-51页 |
5.5 更新德育方法优化德育环境提高德育实效 | 第51-55页 |
5.5.1 改进德育教育方法增强德育实践 | 第51-52页 |
5.5.2 加强德育环境建设优化德育空间 | 第52-53页 |
5.5.3 完善德育工作机制提高德育实效 | 第53-55页 |
结语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作者简介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