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掺杂GQDs的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1.2.2 掺杂GQDs的应用 | 第14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4-17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案 | 第15-17页 |
第2章 实验原理与方法 | 第17-24页 |
2.1 实验原理 | 第17-18页 |
2.1.1 回流法 | 第17页 |
2.1.2 水热法 | 第17-18页 |
2.2 实验设备与材料 | 第18页 |
2.2.1 主要设备 | 第18页 |
2.2.2 主要材料 | 第18页 |
2.3 性能表征 | 第18-24页 |
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19-20页 |
2.3.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20页 |
2.3.3 原子力显微镜(AFM) | 第20-21页 |
2.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21页 |
2.3.5 X射线衍射(XRD) | 第21页 |
2.3.6 拉曼(Raman)散射光谱 | 第21-22页 |
2.3.7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 第22页 |
2.3.8 光致发光实验(荧光发射谱和PLE谱) | 第22-23页 |
2.3.9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 | 第23-24页 |
第3章 回流法制备掺杂型石墨烯量子点的研究 | 第24-41页 |
3.1 氮掺杂石墨烯量子点的制备及其表征 | 第24-33页 |
3.1.1 引言 | 第24页 |
3.1.2 实验部分 | 第24-25页 |
3.1.2.1 实验装置 | 第24页 |
3.1.2.2 实验步骤 | 第24-25页 |
3.1.2.3 表征技术 | 第25页 |
3.1.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5-32页 |
3.1.3.1 形貌表征 | 第25-28页 |
3.1.3.2 结构表征 | 第28-31页 |
3.1.3.3 光学性能表征 | 第31-32页 |
3.1.4 结论 | 第32-33页 |
3.2 硫掺杂石墨烯量子点的制备及其表征 | 第33-41页 |
3.2.1 引言 | 第33页 |
3.2.2 实验部分 | 第33页 |
3.2.2.1 实验装置 | 第33页 |
3.2.2.2 实验步骤 | 第33页 |
3.2.2.3 表征技术 | 第33页 |
3.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3-40页 |
3.2.3.1 形貌表征 | 第34-36页 |
3.2.3.2 结构表征 | 第36-39页 |
3.2.3.3 光学性能表征 | 第39-40页 |
3.2.4 结论 | 第40-41页 |
第4章 水热法制备掺杂型石墨烯量子点的研究 | 第41-61页 |
4.1 锂掺杂石墨烯量子点的制备及其表征 | 第41-51页 |
4.1.1 引言 | 第41页 |
4.1.2 实验部分 | 第41-43页 |
4.1.2.1 实验装置 | 第41-42页 |
4.1.2.2 实验步骤 | 第42-43页 |
4.1.2.3 表征技术 | 第43页 |
4.1.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3-51页 |
4.1.3.1 形貌表征 | 第43-46页 |
4.1.3.2 结构表征 | 第46-49页 |
4.1.3.3 光学性能表征 | 第49-51页 |
4.1.4 结论 | 第51页 |
4.2 锌掺杂石墨烯量子点的制备及其表征 | 第51-61页 |
4.2.1 引言 | 第51页 |
4.2.2 实验部分 | 第51-52页 |
4.2.2.1 实验装置 | 第52页 |
4.2.2.2 实验步骤 | 第52页 |
4.2.2.3 表征技术 | 第52页 |
4.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2-60页 |
4.2.3.1 形貌表征 | 第52-56页 |
4.2.3.2 结构表征 | 第56-58页 |
4.2.3.3 光学性能表征 | 第58-60页 |
4.2.4 结论 | 第60-61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4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61-63页 |
5.1.1 回流法制备N-GQDs和S-GQDs | 第61-62页 |
5.1.2 水热法制备Li-GQDs和Zn-GQDs | 第62-63页 |
5.2 论文创新点 | 第63页 |
5.3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0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