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无机化学论文--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论文--第Ⅳ族非金属元素(碳和硅)及其化合物论文--碳C论文

几种掺杂型石墨烯量子点的溶液法制备及性质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10-17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4页
        1.2.1 掺杂GQDs的研究进展第11-14页
        1.2.2 掺杂GQDs的应用第14页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第14-17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14-15页
        1.3.2 研究方案第15-17页
第2章 实验原理与方法第17-24页
    2.1 实验原理第17-18页
        2.1.1 回流法第17页
        2.1.2 水热法第17-18页
    2.2 实验设备与材料第18页
        2.2.1 主要设备第18页
        2.2.2 主要材料第18页
    2.3 性能表征第18-24页
        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第19-20页
        2.3.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第20页
        2.3.3 原子力显微镜(AFM)第20-21页
        2.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第21页
        2.3.5 X射线衍射(XRD)第21页
        2.3.6 拉曼(Raman)散射光谱第21-22页
        2.3.7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第22页
        2.3.8 光致发光实验(荧光发射谱和PLE谱)第22-23页
        2.3.9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第23-24页
第3章 回流法制备掺杂型石墨烯量子点的研究第24-41页
    3.1 氮掺杂石墨烯量子点的制备及其表征第24-33页
        3.1.1 引言第24页
        3.1.2 实验部分第24-25页
            3.1.2.1 实验装置第24页
            3.1.2.2 实验步骤第24-25页
            3.1.2.3 表征技术第25页
        3.1.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25-32页
            3.1.3.1 形貌表征第25-28页
            3.1.3.2 结构表征第28-31页
            3.1.3.3 光学性能表征第31-32页
        3.1.4 结论第32-33页
    3.2 硫掺杂石墨烯量子点的制备及其表征第33-41页
        3.2.1 引言第33页
        3.2.2 实验部分第33页
            3.2.2.1 实验装置第33页
            3.2.2.2 实验步骤第33页
            3.2.2.3 表征技术第33页
        3.2.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33-40页
            3.2.3.1 形貌表征第34-36页
            3.2.3.2 结构表征第36-39页
            3.2.3.3 光学性能表征第39-40页
        3.2.4 结论第40-41页
第4章 水热法制备掺杂型石墨烯量子点的研究第41-61页
    4.1 锂掺杂石墨烯量子点的制备及其表征第41-51页
        4.1.1 引言第41页
        4.1.2 实验部分第41-43页
            4.1.2.1 实验装置第41-42页
            4.1.2.2 实验步骤第42-43页
            4.1.2.3 表征技术第43页
        4.1.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43-51页
            4.1.3.1 形貌表征第43-46页
            4.1.3.2 结构表征第46-49页
            4.1.3.3 光学性能表征第49-51页
        4.1.4 结论第51页
    4.2 锌掺杂石墨烯量子点的制备及其表征第51-61页
        4.2.1 引言第51页
        4.2.2 实验部分第51-52页
            4.2.2.1 实验装置第52页
            4.2.2.2 实验步骤第52页
            4.2.2.3 表征技术第52页
        4.2.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52-60页
            4.2.3.1 形貌表征第52-56页
            4.2.3.2 结构表征第56-58页
            4.2.3.3 光学性能表征第58-60页
        4.2.4 结论第60-61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61-64页
    5.1 主要结论第61-63页
        5.1.1 回流法制备N-GQDs和S-GQDs第61-62页
        5.1.2 水热法制备Li-GQDs和Zn-GQDs第62-63页
    5.2 论文创新点第63页
    5.3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展望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70页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0-71页
致谢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围封禁牧对小针茅草原群落和土壤的影响
下一篇:水体热污染对湖水源热泵系统的火用效率影响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