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湖水源热泵系统简介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对湖水源热泵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湖水源热泵引起的热污染现象 | 第13-16页 |
1.3.1 水体热污染 | 第13-14页 |
1.3.2 水体热污染对各方面的影响 | 第14页 |
1.3.3 国内外对水源热泵热污染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4 概念的提出 | 第16-17页 |
1.5 成本分析方法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7-20页 |
1.6 与环境的关系 | 第20-21页 |
1.7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页 |
1.8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2章 分析方法理论基础 | 第22-36页 |
2.1 能量及能量守恒概念 | 第22-23页 |
2.2 参考环境和系统边界 | 第23-25页 |
2.3 能量系统分析方法分类 | 第25-28页 |
2.4 能量分析法与分析法比较 | 第28-29页 |
2.5 分析的热力学理论基础 | 第29-33页 |
2.5.1 热量 | 第29-30页 |
2.5.2 冷量 | 第30-32页 |
2.5.3 物质系统的 | 第32页 |
2.5.4 功的 | 第32-33页 |
2.6 有关分析的常用评价方式 | 第33-35页 |
2.6.1损失 | 第33-34页 |
2.6.2 系统的效率 | 第34页 |
2.6.3损率 | 第34页 |
2.6.4 热力学完善度 | 第34-35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3章 有关水体热承载力的分析计算 | 第36-44页 |
3.1 湖水源热泵取排水口选择原则 | 第36-37页 |
3.2 水体负荷承载能力分析 | 第37-38页 |
3.2.1 有关水体所能承载的负荷的规定 | 第37-38页 |
3.2.2 系统运行所引起的水体热污染 | 第38页 |
3.3 确定水体所能承担的最大热负荷的方法及其计算 | 第38-40页 |
3.3.1 确定水体所能承担的最大热负荷的方法 | 第38-39页 |
3.3.2 水体承担的最大热负荷计算 | 第39-40页 |
3.4 湖水源热泵最大供冷面积的确定 | 第40-42页 |
3.5 水体温度的变化 | 第42-4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水体和湖水源热泵系统的分析 | 第44-55页 |
4.1 水体热平衡方程 | 第44页 |
4.2 水面的综合散热系数的计算 | 第44-45页 |
4.3 初始和边界条件 | 第45页 |
4.4 湖水源热泵水源热污染的分析 | 第45-48页 |
4.5 湖水源热泵系统供热工况的分析 | 第48-52页 |
4.6 湖水源热泵系统制冷工况的效率分析 | 第52-54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5章 工程实例分析 | 第55-63页 |
5.1 项目简介 | 第55-57页 |
5.1.1 湖水源热泵系统湖体简介 | 第55页 |
5.1.2 湖水源热泵系统简介 | 第55-56页 |
5.1.3 对于水面的热交换 | 第56-57页 |
5.1.4 水体内部热交换 | 第57页 |
5.2 水体热污染分析 | 第57-60页 |
5.3 湖水源热泵系统的分析 | 第60-6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结论和展望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作者简介 | 第68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