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跨语境诗学意识阐释拉什迪《午夜之子》的女性形象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7-13页 |
(一) 拉什迪生平简介和创作概述 | 第7-9页 |
(二) 拉什迪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一、“凝视”理论:“床单孔洞”的女性主义阐释 | 第13-17页 |
(一) 约翰·伯格和劳拉·穆尔维“凝视” | 第13-14页 |
(二) 文本中“孔洞”显露的女性 | 第14-17页 |
1. 透过“孔洞”而来的婚姻 | 第14-15页 |
2. 萨利姆“眼中”的世界 | 第15-17页 |
二、味论诗学:主要女性形象的情味表达 | 第17-23页 |
(一) 印度味论诗学的核心概念 | 第17-18页 |
(二) 女性形象混杂的情味表达 | 第18-23页 |
1. 悲悯味兼艳情味——娜芯 | 第18-20页 |
2. 悲悯味兼暴戾味与滑稽味——贾蜜拉 | 第20-21页 |
3. 悲悯味兼滑稽味——艾丽亚 | 第21-23页 |
三、蛇梯棋局:性别叙事与政治反讽的混杂 | 第23-32页 |
(一) 蛇与梯的含义 | 第23页 |
(二) 传统两性气质的建构 | 第23-24页 |
(三) 性别建构与政治反讽的混杂 | 第24-32页 |
1. 传统女性气质的颠覆 | 第24-27页 |
2. 传统男性气质的颠覆 | 第27-30页 |
3. 政治反讽的混杂 | 第30-32页 |
四、拉什迪笔下女性形象的文化寓意 | 第32-38页 |
(一) 对传统文化性别偏见的挑战 | 第32-34页 |
1. 肯定女性的自我意识 | 第32-33页 |
2. 构建和谐两性关系的尝试 | 第33-34页 |
(二) 作者自身的体现及对女性的有限书写 | 第34-38页 |
1. 制约女性自我意识的因素 | 第34-36页 |
2. 作者女性的有限书写 | 第36-38页 |
结语 | 第38-39页 |
注释 | 第39-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