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高分子化学(高聚物)论文

两性离子改性淀粉衍生物的制备及其用于药物递送和埋植材料的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前言第11-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38页
    1.1 引言第13页
    1.2 淀粉第13-16页
        1.2.1 淀粉概述第13-15页
        1.2.2 淀粉的基本性质第15-16页
    1.3 改性淀粉的常用方法第16-19页
        1.3.1 化学改性第17-19页
            1.3.1.1 醚化淀粉第17页
            1.3.1.2 酯化淀粉第17页
            1.3.1.3 氧化淀粉第17-18页
            1.3.1.4 交联淀粉第18页
            1.3.1.5 酸解淀粉第18页
            1.3.1.6 接枝淀粉第18-19页
        1.3.2 物理改性第19页
        1.3.3 生物改性第19页
    1.4 淀粉基材料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第19-25页
        1.4.1 淀粉基材料在制药领域的应用第19-24页
            1.4.1.1 片剂第19-20页
            1.4.1.2 微球第20页
            1.4.1.3 胶束第20-23页
            1.4.1.4 囊泡第23页
            1.4.1.5 水凝胶第23-24页
            1.4.1.6 其它剂型第24页
        1.4.2 淀粉基材料在组织工程领域的应用第24-25页
    1.5 两性离子聚合物及其在生物医药领域中的应用第25-36页
        1.5.1 抗蛋白质非特异性吸附材料第25-27页
        1.5.2 两性离子聚合物材料在药物递送领域的应用第27-30页
        1.5.3 两性离子聚合物材料在抗菌涂层领域的应用第30-33页
        1.5.4 两性离子聚合物材料在抗凝血领域的应用第33-34页
        1.5.5 两性离子聚合物材料在基因递送领域的应用第34-35页
        1.5.6 两性离子聚合物材料在滤膜领域的应用第35页
        1.5.7 两性离子聚合物材料在其它领域的应用第35-36页
    1.6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第36-38页
第二章 3-二甲基丙铵丙磺酸甜菜碱和辛烷基双改性淀粉衍生物的合成及胶束的制备第38-56页
    2.1 引言第38-39页
    2.2 实验部分第39-45页
        2.2.1 实验原料和仪器第39-40页
        2.2.2 两性离子化合物 3-二甲基(氯丙基)铵丙磺酸盐(SB)的制备第40-41页
        2.2.3 两性离子基团(SB)改性淀粉衍生物(SB-ST)的制备第41-42页
        2.2.4 两性离子基团(SB)和辛烷基(OC)双改性淀粉衍生物(SB-ST-OC)的制备第42-43页
        2.2.5 辛烷基(OC)改性淀粉衍生物(ST-OC)的制备第43-44页
        2.2.6 淀粉衍生物(SB-ST,ST-OC,SB-ST-OC)的表征第44页
        2.2.7 淀粉衍生物胶束的制备第44-45页
        2.2.8 胶束的表征第45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45-54页
        2.3.1 两性离子化合物SB及不同淀粉衍生物的合成与表征第45-50页
        2.3.2 SB-ST-OC合成工艺研究第50-51页
            2.3.2.1 反应时间对取代度的影响第50页
            2.3.2.2 辛酰氯投料量对取代度的影响第50-51页
        2.3.3 胶束的粒径第51-52页
        2.3.4 胶束的CMC测定及形貌观察第52-54页
    2.4 本章结论第54-56页
第三章 SB-ST-OC胶束的体外生物学和体内长循环性能评价第56-86页
    3.1 引言第56-57页
    3.2 实验部分第57-64页
        3.2.1 实验原料和仪器第57-58页
        3.2.2 胶束的稳定性研究第58-59页
        3.2.3 胶束的体外溶血实验第59页
        3.2.4 胶束的体外细胞毒性实验第59-60页
        3.2.5 负载阿霉素的胶束研究第60-61页
        3.2.6 细胞内吞实验第61-62页
        3.2.7 巨噬细胞激活实验第62-63页
        3.2.8 胶束在体内的长循环研究第63页
        3.2.9 统计学分析第63-64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64-84页
        3.3.1 胶束的稳定性评价第64-67页
        3.3.2 胶束的溶血性能评价第67-69页
        3.3.3 细胞毒性评价第69-71页
        3.3.4 巨噬细胞激活第71-75页
        3.3.5 载药胶束第75-77页
        3.3.6 胶束的细胞内吞第77-80页
        3.3.7 胶束在体内的长循环研究第80-84页
    3.4 本章结论第84-86页
第四章 磺酸甜菜碱聚合物接枝改性淀粉衍生物的制备及其凝胶机理研究第86-104页
    4.1 引言第86页
    4.2 实验部分第86-91页
        4.2.1 实验原料和仪器第86-87页
        4.2.2 单体SBMA的制备第87-88页
        4.2.3 溴化亚铜的制备第88页
        4.2.4 大分子引发剂ST-Br的制备第88页
        4.2.5 ATRP法制备ST-g-PSBMA第88-89页
        4.2.6 ST-g-PSBMA的结构表征第89页
        4.2.7 ST-g-PSBMA凝胶的制备第89页
        4.2.8 ST-g-PSBMA凝胶形貌观察第89页
        4.2.9 ST-g-PSBMA凝胶溶胀度测定第89-90页
        4.2.10 ST-g-PSBMA凝胶降解实验第90页
        4.2.11 ST-g-PSBMA凝胶流变学测试第90页
        4.2.12 统计学分析第90-91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91-102页
        4.3.1 SBMA单体的核磁表征第91-92页
        4.3.2 ST-Br大分子引发剂及ST-g-PSBMA接枝聚合物的核磁表征第92-93页
        4.3.3 ST-Br大分子引发剂及ST-g-PSBMA接枝聚合物的红外表征第93-95页
        4.3.4 ST-g-PSBMA凝胶形成机理的研究第95-102页
    4.4 本章结论第102-104页
第五章 ST-g-PSBMA物理凝胶的生物学性能评价第104-130页
    5.1 引言第104-105页
    5.2 实验部分第105-109页
        5.2.1 实验原料和仪器第105-106页
        5.2.2 ST-g-PSBMA凝胶的制备第106页
        5.2.3 PSBMA凝胶的制备第106页
        5.2.4 凝胶的溶血实验第106页
        5.2.5 凝胶的抗蛋白吸附实验第106页
        5.2.6 ST-g-PSBMA凝胶体外细胞实验第106-108页
        5.2.7 动物实验第108-109页
        5.2.8 统计学分析第109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109-129页
        5.3.1 ST-g-PSBMA凝胶的抗蛋白粘附性能评价第109-110页
        5.3.2 ST-g-PSBMA凝胶的溶血性能评价第110-112页
        5.3.3 ST-g-PSBMA凝胶的体外毒性评价第112-113页
        5.3.4 巨噬细胞激活第113-118页
        5.3.5 ST-g-PSBMA凝胶的抗细胞黏附性能评价第118-121页
        5.3.6 ST-g-PSBMA凝胶的体内急性炎症及降解性能评价第121-129页
    5.4 本章结论第129-130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30-133页
    6.1 结论第130-131页
    6.2 创新点第131页
    6.3 实验中的不足以及对后续工作建议第131-133页
参考文献第133-153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第153-154页
致谢第154-155页

论文共1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代谢工程改造枯草芽孢杆菌/谷氨酸棒杆菌高产手性2,3-丁二醇和乙偶姻
下一篇:基于聚乙烯醇制备仿生软骨组织工程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