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PH不锈钢感应熔覆Ni60-WC复合涂层的工艺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22页 |
1.1 不锈钢 | 第9-11页 |
1.1.1 不锈钢的种类 | 第9-10页 |
1.1.2 17-4PH不锈钢及其发展状况 | 第10-11页 |
1.2 表面工程技术 | 第11-17页 |
1.2.1 热喷涂技术 | 第12-13页 |
1.2.2 堆焊技术 | 第13页 |
1.2.3 激光熔覆技术 | 第13-14页 |
1.2.4 感应熔覆技术 | 第14-17页 |
1.3 覆层材料 | 第17-18页 |
1.3.1 自熔性合金粉末 | 第17页 |
1.3.2 WC颗粒概述 | 第17-18页 |
1.3.3 WC颗粒增强镍基复合材料 | 第18页 |
1.4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8-22页 |
2 实验材料、设备及实验方法 | 第22-28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2-23页 |
2.1.1 基体材料 | 第22页 |
2.1.2 涂层材料 | 第22-23页 |
2.2 实验设备 | 第23-26页 |
2.2.1 感应加热设备 | 第23-24页 |
2.2.2 检测设备 | 第24-26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6-28页 |
2.3.1 熔覆层的制备 | 第26-27页 |
2.3.2 组织及相结构分析 | 第27页 |
2.3.3 熔覆层性能分析 | 第27-28页 |
3 圆柱形试样的感应熔覆工艺研究 | 第28-43页 |
3.1 熔覆电流 | 第28-36页 |
3.1.1 熔覆电流对金相组织的影响 | 第28-31页 |
3.1.2 熔覆电流对涂层物相的影响 | 第31-33页 |
3.1.3 熔覆电流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 第33-34页 |
3.1.4 熔覆电流对显微硬度的影响 | 第34-36页 |
3.2 移动速度 | 第36-39页 |
3.2.1 移动速度对金相组织的影响 | 第37-38页 |
3.2.2 移动速度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 第38页 |
3.2.3 移动速度对显微硬度的影响 | 第38-39页 |
3.3 粉末粒度 | 第39-41页 |
3.3.1 粉末粒度对金相组织的影响 | 第40页 |
3.3.2 粉末粒度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 第40-41页 |
3.3.3 粉末粒度对显微硬度的影响 | 第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4 方形试样的感应溶覆工艺研究 | 第43-61页 |
4.1溶覆电流 | 第43-51页 |
4.1.1 熔覆电流对金相组织的影响 | 第44-46页 |
4.1.2 熔覆电流对涂层物相的影响 | 第46-48页 |
4.1.3 熔覆电流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 第48-49页 |
4.1.4 熔覆电流对显微硬度的影响 | 第49-51页 |
4.2 预热电流 | 第51-56页 |
4.2.1 预热电流对金相组织的影响 | 第51-53页 |
4.2.2 预热电流对涂层物相的影响 | 第53-54页 |
4.2.3 预热电流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 第54-55页 |
4.2.4 预热电流对显微硬度的影响 | 第55-56页 |
4.3 移动速度 | 第56-59页 |
4.3.1 移动速度对金相组织的影响 | 第57-58页 |
4.3.2 移动速度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 第58页 |
4.3.3 移动速度对显微硬度的影响 | 第58-5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