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图表目录 | 第10-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研究背景与动因 | 第12-13页 |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研究动因 | 第12-13页 |
·基本概念与对象界定 | 第13-15页 |
·相关概念 | 第13-15页 |
·研究对象 | 第15页 |
·研究意义与价值 | 第15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研究框架与路线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城市开发区产业集聚相关研究综述 | 第19-31页 |
·产业集聚的相关研究 | 第19-22页 |
·产业集聚的类型 | 第19页 |
·产业集聚区的系统结构 | 第19-21页 |
·产业集聚程度的测度 | 第21-22页 |
·产业集聚与城市化的互动关系研究 | 第22-25页 |
·产业集聚在城市化各阶段的作用 | 第22-24页 |
·城市发展对产业集聚的影响 | 第24页 |
·产业集聚、工业化与城市化 | 第24-25页 |
·主导产业选择理论研究 | 第25-27页 |
·国外主导产业选择理论研究 | 第25-26页 |
·国内主导产业选择理论研究 | 第26-27页 |
·开发区土地使用新理念——"灰色用地"理论的研究 | 第27-31页 |
·"灰色用地"规划理念的由来及涵义 | 第27-28页 |
·"灰色用地"的选区 | 第28-29页 |
·"灰色用地"的规划过程概述 | 第29-31页 |
第三章 城市开发区产业集聚发展现状研究 | 第31-51页 |
·发展现状 | 第31-34页 |
·发展概况 | 第31-32页 |
·产业集聚现状 | 第32-34页 |
·困难和问题 | 第34-38页 |
·开发区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 第34-37页 |
·产业集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 第37-38页 |
·经验借鉴 | 第38-51页 |
·新加坡裕廊工业区 | 第38-41页 |
·苏州工业园区 | 第41-48页 |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 | 第48-51页 |
第四章 城市开发区产业集聚发展规划策略研究 | 第51-62页 |
·总体路线的确立——规划导向策略 | 第51-56页 |
·解决思路 | 第51-52页 |
·指导原则 | 第52-54页 |
·前期准备 | 第54-56页 |
·硬环境的建设——规划的编制与实施策略 | 第56-58页 |
·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效益 | 第56-57页 |
·完善规划体系,增强公众参与和监督 | 第57-58页 |
·软环境的塑造——规划的管控与完善策略 | 第58-62页 |
·产业集聚的风险管理 | 第58-59页 |
·市场服务体系的构建 | 第59-60页 |
·产业集聚环境的营造 | 第60页 |
·建立和完善创新网络体系 | 第60-62页 |
第五章 城市开发区产业集聚发展实践研究—以镇江新区为例 | 第62-90页 |
·现状概述 | 第62-66页 |
·经济发展概况 | 第62页 |
·发展优劣势分析 | 第62-64页 |
·产业现状 | 第64-66页 |
·产业集聚现状与问题 | 第66-72页 |
·产业集聚区域背景 | 第66-67页 |
·产业集聚现状 | 第67-70页 |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70-72页 |
·规划策略的提出 | 第72-90页 |
·规划导向策略——产业的发展定位和主导产业的选择 | 第73-78页 |
·规划的编制与实施策略——土地的集约利用 | 第78-83页 |
·规划的管控与完善策略——产业集聚区的整合 | 第83-9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0-92页 |
·研究结论 | 第90-91页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作者简历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