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21页 |
·产业平台概念和研究界定 | 第10-11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产业平台研究和实践现状 | 第12-18页 |
·国内外产业平台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国内外产业平台实践现状 | 第15-18页 |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研究主要内容 | 第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研究框架 | 第20-21页 |
第二章 产业平台演进基本理论研究 | 第21-42页 |
·产业平台分类和特征 | 第21-23页 |
·产业平台分类 | 第21-22页 |
·产业平台特征 | 第22-23页 |
·产业平台的结构和功能 | 第23-27页 |
·产业平台的结构 | 第23-26页 |
·产业平台的功能 | 第26-27页 |
·影响产业平台演进的要素和运行过程 | 第27-31页 |
·影响产业承接平台演进的要素 | 第27-29页 |
·产业平台运行过程 | 第29-31页 |
·产业平台的运行机制和模式 | 第31-36页 |
·产业平台的运行机制 | 第31-35页 |
·产业平台的发展模式 | 第35-36页 |
·产业承接平台演进规律研究 | 第36-42页 |
·产业承接平台在时间上的演变过程研究 | 第36-39页 |
·产业承接平台在空间上的演变过程研究 | 第39-42页 |
第三章 昆山市产业承接平台演进路径分析 | 第42-57页 |
·昆山市产业发展历程分析 | 第42-43页 |
·“农转工”阶段 | 第42页 |
·“内转外”阶段 | 第42-43页 |
·“散转聚”阶段 | 第43页 |
·“低转高”阶段 | 第43页 |
·影响昆山市产业承接平台演进的要素分析 | 第43-49页 |
·外资驱动对产业平台是把“双刃剑” | 第43-45页 |
·土地资源短缺和效率粗放“倒逼”产业平台功能提升 | 第45-46页 |
·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平台功能提升 | 第46-47页 |
·产业升级带来人才需求的升级推动产业平台发展 | 第47页 |
·产业周期影响产业平台阶段建设重点 | 第47-48页 |
·政府作用为产业平台提供保障 | 第48-49页 |
·昆山市产业承接平台演进路径分析 | 第49-57页 |
·“农转工”VS 产业承接平台原始阶段(上世纪80 年代至1992 年) | 第49-51页 |
·“内转外”VS 产业承接平台起飞前阶段(1992 年——2000 年) | 第51-53页 |
·“散转聚”VS 产业承接平台起飞阶段(2000 年——2005 年) | 第53-54页 |
·“低转高”VS 产业承接平台向成熟推进阶段(2005 年至今) | 第54-57页 |
第四章 昆山市产业平台的建设规划 | 第57-73页 |
·昆山市产业平台规划背景 | 第57-59页 |
·昆山产业平台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 第57-58页 |
·昆山市产业平台正向成熟阶段快步迈进时期 | 第58-59页 |
·昆山市产业平台现状评价 | 第59-60页 |
·缺乏产业平台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 | 第59页 |
·产业平台集聚效应初显,创新要素集聚有待加强 | 第59-60页 |
·产业平台建设机制和模式尚不完善 | 第60页 |
·昆山市产业平台规划目标、原则和期限 | 第60-62页 |
·昆山市产业平台规划目标 | 第60-61页 |
·昆山市产业平台规划原则 | 第61页 |
·昆山市产业平台规划期限 | 第61-62页 |
·昆山市产业平台的建设重点 | 第62-65页 |
·科技信息平台 | 第62页 |
·公共技术平台 | 第62-63页 |
·孵化器平台 | 第63-64页 |
·产品生产平台 | 第64页 |
·综合服务平台 | 第64-65页 |
·昆山市产业平台空间规划 | 第65-68页 |
·产业平台核心区 | 第66页 |
·产业平台拓展区 | 第66-67页 |
·产业平台辐射区 | 第67-68页 |
·昆山市产业平台规划建设保障措施 | 第68-73页 |
·落实产业平台政策,实施产业平台升级工程 | 第68-69页 |
·完善人才政策,打造人才资源平台高地 | 第69-70页 |
·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培育产业平台核心竞争力 | 第70-71页 |
·加强区域合作、促进产业平台空间整合增效 | 第71-73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作者简历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