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饲料作物、牧草论文--多年生豆科牧草论文

超表达BvNHX基因提高红豆草耐盐性的研究

主要缩略词表第7-9页
摘要第9-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第一章 前言第12-13页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3-20页
    2.1 植物液泡膜Na~+/H~+逆向转运蛋白第13-17页
        2.1.1 植物液泡膜Na~+/H~+逆向转运蛋白的发现第13页
        2.1.2 植物液泡膜Na~+/H~+逆向转运蛋白的结构第13-14页
        2.1.3 植物液泡膜Na~+/H~+逆向转运蛋白的分类第14页
        2.1.4 植物液泡膜Na~+/H~+逆向转运蛋白的功能第14-15页
        2.1.5 超表达液泡膜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增强植物抗逆性第15-16页
        2.1.6 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的表达调控与组织特异性第16-17页
    2.2 红豆草遗传转化研究进展第17-20页
        2.2.1 农杆菌介导红豆草遗传转化第17-18页
        2.2.2 转基因植物研究现状第18-20页
第三章 盐胁迫对红豆草幼苗生长和离子积累及分配的影响第20-29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20-21页
        3.1.1 试剂及植物材料第20页
        3.1.2 试验方法第20页
        3.1.3 生理指标的测定第20-21页
        3.1.4 数据处理第21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21-27页
        3.2.1 不同浓度NaCl对红豆草幼苗生长的影响第21-22页
        3.2.2 不同浓度NaCl对红豆草Na~+、K~+离子积累和分配的影响第22-23页
        3.2.3 不同浓度NaCl对红豆草ST、SA值和Na~+净吸收速率的影响第23-24页
        3.2.4 不同浓度NaCl对红豆草Na~+、K~+相对分配比例的影响第24-27页
            3.2.5 50 mmol/L NaCl处理不同时间对红豆草生长的影响第24页
            3.2.6 50 mmol/L NaCl处理不同时间对红豆草Na~+、K~+离子积累和分配的影响13第24-26页
            3.2.7 50 mmol/L NaCl处理不同时间对红豆草SA、ST、Na~+和K~+净吸收速率的影响第26页
            3.2.8 50 mmol/L NaCl处理不同时间对红豆草Na~+、K~+相对分配比例的影响第26-27页
    3.3 讨论第27-28页
    3.4 小结第28-29页
第四章 红豆草组织培养体系的建立第29-33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29-31页
        4.1.1 材料第29页
        4.1.2 试验方法第29-31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31-32页
        4.2.1 不同处理方法对红豆草种子萌发和污染率的影响第31页
        4.2.2 不同外植体和不同激素组合对红豆草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第31页
        4.2.3 不同激素配组合对红豆草外植体不定芽诱导的影响第31-32页
        4.2.4 胚状体的生根成苗第32页
    4.3 讨论第32页
    4.4 小结第32-33页
第五章 甜菜BvNHX基因对红豆草遗传转化第33-38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33-36页
        5.1.1 试验材料第33-34页
        5.1.2 农杆菌介导BvNHX基因遗传转化红豆草第34页
        5.1.3 红豆草基因组DNA提取和目的基因的检测第34-35页
        5.1.4 超表达BvNHX基因红豆草植株的RT-PCR检测第35-36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36-37页
        5.2.1 超表达BvNHX红豆草植株PCR检测第36-37页
        5.2.2 超表达 Bv NHX 基因红豆草植株 RT-PCR 表达分析第37页
    5.3 讨论第37页
    5.4 小结第37-38页
第六章 超表达BvNHX基因红豆草植株耐盐性评价第38-43页
    6.1 材料与方法第38页
        6.1.1 植物材料第38页
        6.1.2 试验方法第38页
        6.1.3 生理指标的测定第38页
        6.1.4 数据处理第38页
    6.2 结果与分析第38-42页
        6.2.1 超表达BvNHX基因红豆草植株耐盐性分析第38-42页
    6.3 讨论第42页
    6.4 小结第42-43页
参考文献第43-57页
致谢第57-58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体积分数SiCp/Al复合材料钻削仿真与试验研究
下一篇:混合动力汽车城市循环工况构建及运行工况多尺度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