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0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研究综述 | 第10-17页 |
·核心概念厘定 | 第10-14页 |
·研究进展概述 | 第14-17页 |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理论意义 | 第17-18页 |
·实践意义 | 第18页 |
·研究的思路与创新 | 第18-20页 |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研究创新 | 第19-20页 |
第2章 职业实践式微的课程开发现状 | 第20-29页 |
·问题概览 | 第20-23页 |
·"偏重学术":传递学术知识的课程使个体知识式微 | 第20-21页 |
·"专门训练":专门化的实践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并非"福音" | 第21-22页 |
·"即时效果":功利主义的课程追求并不恰当 | 第22-23页 |
·具体问题 | 第23-29页 |
·课程目标宽泛笼统,偏离职业性定位 | 第23-24页 |
·课程结构布局不合理,反思与实践相分离 | 第24-26页 |
·课程内容学问中心化,缺乏个人知识的建构 | 第26-27页 |
·课程实施讲多做少,学生主体性缺失 | 第27-29页 |
第3章 职业实践导向的课程理念 | 第29-34页 |
·以"实践导向"超越"偏重学术" | 第29-30页 |
·以"职业体验"超越"专门训练" | 第30-32页 |
·以"终身学习"超越"即时效果" | 第32-34页 |
第4章 职业实践导向的理论导引 | 第34-40页 |
·施瓦布的"实践性课程" | 第34-36页 |
·以实践旨趣为价值取向 | 第34页 |
·以师生为创造主体 | 第34-35页 |
·以集体审议为开发方式 | 第35页 |
·以行动研究为方法论 | 第35-36页 |
·舍恩的"反思实践" | 第36-37页 |
·行动中的反思 | 第36-37页 |
·对行动的反思 | 第37页 |
·波兰尼的"个人知识" | 第37-38页 |
·知识的个人性 | 第37-38页 |
·知识的缄默性 | 第38页 |
·知识作为一种信念 | 第38页 |
·吉本斯的知识生产"模式Ⅱ" | 第38-40页 |
·时代感召:模式Ⅰ向模式Ⅱ的嬗变 | 第39页 |
·跨学科性:模式Ⅱ的创新 | 第39-40页 |
第5章 彰显职业实践的课程目标 | 第40-50页 |
·全日制教育硕士课程的"链"机理 | 第40-42页 |
·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 | 第42-44页 |
·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 第42-43页 |
·中小学教育对高素质教师的要求 | 第43页 |
·知识性质与价值的选择 | 第43-44页 |
·职业实践导向的全日制教育硕士课程目标设计 | 第44-50页 |
·职业情怀与职业信念并重 | 第45-46页 |
·实践知识与教学机智兼顾 | 第46-47页 |
·行动反思与专业成长共融 | 第47-50页 |
第6章 关注职业实践的课程内容 | 第50-60页 |
·课程内容的取向 | 第50-52页 |
·符合实践应用的知识观 | 第50-51页 |
·促进职业化的发展观 | 第51页 |
·引导行动反思的实践观 | 第51-52页 |
·课程内容选择的标准 | 第52-54页 |
·注意学习内容的基础性 | 第52-53页 |
·面向教师的职业生活 | 第53页 |
·与研究生教育的特点相适应 | 第53-54页 |
·课程内容的组织 | 第54-60页 |
·调整课程信念,凸显职业理想的价值 | 第54-55页 |
·整合课程内容,强调个人知识的建构 | 第55-56页 |
·优化课程结构,增设反思性实践课程 | 第56-60页 |
第7章 走向职业实践的课程实施 | 第60-69页 |
·课程实施的组织形式 | 第60-61页 |
·实施多样化教学组织形式,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 第60-61页 |
·倡导互动有效的行动学习,营建开放的实践氛围 | 第61页 |
·课程实施的模式 | 第61-65页 |
·体验学习模式 | 第62-63页 |
·课程共同体模式 | 第63-64页 |
·导师联合指导模式 | 第64-65页 |
·课程实施的方法 | 第65-69页 |
·案例教学 | 第65-66页 |
·项目教学 | 第66-67页 |
·模拟教学 | 第67-68页 |
·合作教学 | 第68-69页 |
结束语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