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普通畜牧学论文--草地学、草原学论文--草原保护论文

不同放牧强度下垂穗披碱草和老芒麦与AM真菌和根部入侵真菌的互作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前言第11-13页
第二章 文献综述第13-24页
    2.1 AM真菌的概念、分类及其鉴定第13-16页
        2.1.1 AM真菌的概念第13页
        2.1.2 AM真菌的分类第13-14页
        2.1.3 AM真菌的鉴定第14-16页
    2.2 AM真菌及其功能多样性第16-17页
        2.2.1 AM真菌物种多样性第16页
        2.2.2 AM真菌功能多样性第16-17页
    2.3 高山草原AM真菌第17-19页
        2.3.1 高山草原概况第17-18页
        2.3.2 高山草原AM真菌第18-19页
    2.4 根部入侵真菌研究概况及其进展第19-20页
    2.5 AM真菌和根部入侵真菌的互作第20-22页
    2.6 放牧对AM真菌和根部入侵真菌的影响第22-24页
第三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24-30页
    3.1 野外放牧试验设计和处理第24-25页
        3.1.1 试验地自然概况第24页
        3.1.2 放牧样地设计第24页
        3.1.3 放牧地土壤和种子采集第24-25页
    3.2 温室试验第25-27页
        3.2.1 试验材料第25页
        3.2.2 AM真菌菌种扩繁第25页
        3.2.3 盆栽土壤处理第25-26页
        3.2.4 种子萌发第26页
        3.2.5 移栽和管理第26-27页
    3.3 测定指标第27-28页
        3.3.1 垂穗披碱草和老芒麦AM真菌侵染率第27页
        3.3.2 垂穗披碱草和老芒麦发病率第27页
        3.3.3 垂穗披碱草和老芒麦形态、生长指标第27页
        3.3.4 垂穗披碱草和老芒麦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第27页
        3.3.5 垂穗披碱草和老芒麦防御酶活性第27-28页
    3.4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28-30页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第30-66页
    4.1 AM真菌和根部入侵真菌的多样性第30-31页
    4.2 垂穗披碱草和老芒麦AM真菌侵染率第31-32页
    4.3 AM真菌对垂穗披碱草和老芒麦白粉病发病率的影响第32-34页
        4.3.1 垂穗披碱草发病率第32-33页
        4.3.2 老芒麦发病率第33-34页
    4.4 AM真菌和根部入侵真菌互作对垂穗披碱草和老芒麦生长的影响第34-55页
        4.4.1 株高第34-39页
        4.4.2 分蘖数第39-41页
        4.4.3 根系长度第41-44页
        4.4.4 生物量第44-51页
        4.4.5 地上部含水量第51-53页
        4.4.6 根冠比第53-55页
    4.5 AM真菌和根部入侵真菌互作对垂穗披碱草和老芒麦光合作用的影响第55-58页
        4.5.1 叶绿素含量第55-57页
        4.5.2 光合速率第57-58页
    4.6 AM真菌和根部入侵真菌互作对垂穗披碱草和老芒麦防御酶活性的影响第58-66页
        4.6.1 超氧化物歧化(SOD)酶活性第58-60页
        4.6.2 过氧化物(POD)酶活性第60-61页
        4.6.3 多酚氧化(PPO)酶活性第61-63页
        4.6.4 过氧化氢(CAT)酶活性第63-64页
        4.6.5 丙二醛(MDA)含量第64-66页
第五章 讨论第66-73页
    5.1 不同放牧强度下AM真菌和根部入侵真菌多样性第66页
    5.2 不同放牧强度下垂穗披碱草和老芒麦AM真菌侵染率第66-67页
    5.3 不同放牧强度下AM真菌和根部入侵真菌互作对垂穗披碱草和老芒麦发病率的影响第67-68页
    5.4 不同放牧强度下AM真菌和根部入侵真菌互作对垂穗披碱草和老芒麦生长指标的影响第68-70页
    5.5 不同放牧强度下AM真菌和根部入侵真菌互作对垂穗披碱草和老芒麦光合作用的影响第70页
    5.6 不同放牧强度下AM真菌和根部入侵真菌互作对垂穗披碱草和老芒麦防御性酶的影响第70-73页
第六章 结论第73-75页
第七章 试验不足之处和以后需要改进的地方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85页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第85-86页
项目资助第86-87页
致谢第87-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神东矿区井下采空区水库水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研究
下一篇:煤矿工人工作压力结构、传播规律及其对不安全行为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