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10-13页 |
1 绪论 | 第13-25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3-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3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3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2 神东矿区浅埋煤层地质赋存与水资源分布特征 | 第25-41页 |
2.1 神东矿区浅埋煤层水文地质概况 | 第25-30页 |
2.1.1 神东矿区概况 | 第25-26页 |
2.1.2 神东矿区煤层地质条件 | 第26-28页 |
2.1.3 神东矿区水资源赋存特征 | 第28-30页 |
2.2 神东矿区浅埋煤层开采覆岩导水裂隙发育规律 | 第30-38页 |
2.2.1 覆岩导水裂隙带高度的理论计算方法 | 第30-31页 |
2.2.2 补连塔矿大采高导水裂隙带高度实测 | 第31-32页 |
2.2.3 补连塔矿四盘区 1-2 煤覆岩导水裂隙带发育规律 | 第32-37页 |
2.2.4 大柳塔矿 5-2 煤三盘区覆岩导水裂隙带高度实测 | 第37-38页 |
2.2.5 神东矿区典型矿井覆岩导水裂隙带高度实测统计 | 第38页 |
2.3 神东矿区浅埋煤层开采对水资源系统的影响 | 第38-40页 |
2.3.1 工作面采煤对矿区水资源循环的影响 | 第38-39页 |
2.3.2 煤矿开采对矿区地表水的影响 | 第39-40页 |
2.3.3 采煤对矿区地下水的影响 | 第4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3 神东矿区浅埋煤层开采地下水库的建设原理与技术 | 第41-56页 |
3.1 神东矿区浅埋煤层开采地下水资源保护的必要性 | 第41-42页 |
3.1.1 开采对地下水的影响 | 第41页 |
3.1.2 水资源约束 | 第41-42页 |
3.2 神东矿区地下水库水循环利用技术的提出 | 第42-45页 |
3.2.1 现有保水技术及其在神东矿区适应性分析 | 第42-43页 |
3.2.2 煤矿地下水库的“导储用”水循环利用技术 | 第43-45页 |
3.2.3 神东矿区地下水库建设的适应性 | 第45页 |
3.3 煤矿地下水库水循环利用技术原理 | 第45-53页 |
3.3.1 煤矿地下水库的概念及适用条件 | 第45-49页 |
3.3.2 煤矿地下水库的净水原理 | 第49-53页 |
3.4 神东矿区地下水库建设技术 | 第53-5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4 地下水库建设关键技术 | 第56-80页 |
4.1 地下水库的规划与选址方法 | 第56-58页 |
4.1.1 地下水库规划的水文条件 | 第56-57页 |
4.1.2 地下水库的规划与选址方法 | 第57-58页 |
4.2 地下水库的库容确定方法 | 第58-62页 |
4.2.1 地下水库储水空间 | 第58页 |
4.2.2 地下水库库容的影响因素 | 第58-59页 |
4.2.3 地下水库库容计算模型 | 第59-62页 |
4.2.4 地下水库储水系数现场实测 | 第62页 |
4.3 地下水库隔离坝体构筑技术 | 第62-70页 |
4.3.1 地下水库隔离坝体特征分析 | 第62-63页 |
4.3.2 地下水库隔离坝体受力分析 | 第63-68页 |
4.3.3 地下水库隔离坝体参数确定 | 第68-69页 |
4.3.4 地下水库隔离坝体构筑工艺 | 第69-70页 |
4.4 地下水库坝体防渗技术 | 第70-76页 |
4.4.1 煤柱坝体采动裂隙防渗技术 | 第71-72页 |
4.4.2 人工构筑物防渗技术研究 | 第72-76页 |
4.5 地下水库库间管道建设工艺 | 第76-78页 |
4.5.1 地下水库管道布置原则 | 第76页 |
4.5.2 地下水库管道建设工艺 | 第76-7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5 地下水库运行的安全保障技术 | 第80-90页 |
5.1 地下水库水资源调配技术 | 第80-83页 |
5.1.1 地下水库水资源量的调控计算 | 第80-81页 |
5.1.2 地下水库水资源的调用与补给 | 第81-83页 |
5.2 地下水库的水质保障技术 | 第83-85页 |
5.3 地下水库运行的安全保障技术 | 第85-89页 |
5.3.1 地下水库安全监测技术 | 第85-87页 |
5.3.2 地下水库保障技术 | 第87页 |
5.3.3 地下水库的安全智能控制系统 | 第87-8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6 大柳塔煤矿采空区水库水循环利用技术工程实践 | 第90-119页 |
6.1 大柳塔煤矿概况及主要水文地质条件 | 第90-92页 |
6.2 大柳塔煤矿地下水库建设情况 | 第92-96页 |
6.2.1 矿井地下水库水循环利用技术改进提升过程 | 第92-94页 |
6.2.2 水库建设主要情况 | 第94-96页 |
6.3 大柳塔煤矿采空区水库系统设计参数的确定 | 第96-110页 |
6.3.1 地下水库储水容量分布 | 第96-99页 |
6.3.2 地下水库坝体建设 | 第99-100页 |
6.3.3 地下水库污水回灌管路布置 | 第100-101页 |
6.3.4 地下水库清水取用管路布置 | 第101-104页 |
6.3.5 地下水库监测监控系统 | 第104-107页 |
6.3.6 大柳塔煤矿地下水库建设经验 | 第107-110页 |
6.4 大柳塔煤矿地下水库水循环利用技术应用效果 | 第110-115页 |
6.4.1 地下水库的优越性 | 第110页 |
6.4.2 地下水库的功能 | 第110-111页 |
6.4.3 地下水库经济效益分析 | 第111-112页 |
6.4.4 地下水库技术推广应用与获奖情况 | 第112-115页 |
6.5 大柳塔煤矿地下水库后续建设规划 | 第115-118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18-119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19-122页 |
致谢 | 第122-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29页 |
附录 | 第129-13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9-13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专利、获奖 | 第130-13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32-133页 |
相关研究报告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