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隋、唐至清前期(581~1840年)论文--明(1368~1663年)论文

明代卫所制度与贵州地域社会形成研究

摘要第7-10页
ABSTRACT第10-14页
绪论第15-49页
    一、问题的提出第16-19页
    二、学术史回顾与评述第19-39页
    三、研究思路与基本方法第39-44页
    四、资料运用与论文框架第44-49页
第一章 明初贵州边疆形势与卫所设置第49-65页
    一、土官的归附及其对策第49-53页
    二、云南战略中的贵州建设第53-57页
    三、少数民族变乱与卫所设置第57-61页
    四、结语第61-65页
第二章 卫所变革与贵州政区格局的演进及形成第65-87页
    一、卫所在明代的变革第66-73页
    二、卫所在清代的变革第73-80页
    三、卫所变动与政区演变第80-85页
    四、结语第85-87页
第三章 卫所城址的筑建、演变与贵州城镇的形成第87-115页
    一、卫所城的选址第88-94页
    二、卫所城的分布第94-102页
    三、卫所城的形制与功能第102-106页
    四、卫所城的演变与城镇的形成第106-112页
    五、结语第112-115页
第四章 卫学教育与贵州文化区域的初步形成第115-145页
    一、卫学设置及其特点第116-126页
    二、卫学之目的与偃武修文思想之兴起第126-131页
    三、卫籍人员的科举竞争力第131-136页
    四、科举竞争力的地域差异第136-139页
    五、文化区域的初步形成第139-143页
    六、结语第143-145页
第五章 卫所官军的籍贯及其对贵州民族分布的影响第145-189页
    一、平越卫官军的籍贯与升迁第146-154页
    二、威清卫官军的籍贯与升迁第154-159页
    三、安南卫官军的籍贯与升迁第159-167页
    四、清浪卫官军的籍贯与升迁第167-174页
    五、平溪卫官军的籍贯与升迁第174-182页
    六、卫所后裔之去向及其对民族分布的影响第182-187页
    七、结语第187-189页
第六章 卫所屯军后裔的身份坚守与“屯堡”的形成——以隆里千户所为例第189-209页
    一、卫军屯军后裔:隆里所人的身份记忆与歌谣传唱第190-194页
    二、追寻“状元”的轨迹:王昌龄在隆里所人身份坚守中的整合作用第194-201页
    三、互动的边界:隆里所人与土司及周边民族的交往第201-206页
    四、结语第206-209页
第七章 卫所武官后裔的身份变迁与村落形成——以铜鼓卫刘氏指挥使为例第209-235页
    一、铜鼓卫的筑建与“苗境”控制第211-215页
    二、铜鼓卫武官的来源与袭替第215-223页
    三、刘氏指挥使后裔的身份变迁第223-228页
    四、刘氏与三门塘村落的形成第228-233页
    五、结语第233-235页
余论第235-245页
征引文献第245-267页
后记第267-27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活动及成果第271页

论文共2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G水泵公司区域物流中心体系优化
下一篇:铁路运输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