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子分子态的介子交换模型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7-15页 |
1.1 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历程 | 第7-8页 |
1.2 高能物理实验方法介绍及J/ψ粒子的发现 | 第8-9页 |
1.2.1 高能物理实验方法简介 | 第8页 |
1.2.2 J/ψ粒子的发现及其重大意义 | 第8页 |
1.2.3 J/ψ粒子的物理性质介绍 | 第8-9页 |
1.3 粲偶素、类粲偶素的产生机制 | 第9-10页 |
1.4 强子物理领域的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4.1 强子分子态解释 | 第12页 |
1.4.2 粲偶素态 | 第12页 |
1.4.3 混杂态解释 | 第12-13页 |
1.4.4 多夸克态(multiquark)解释 | 第13页 |
1.5 新粒子态的研究方法简介 | 第13页 |
1.6 本文内容简介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强子分子态的介子交换模型 | 第15-30页 |
2.1 手征组分夸克模型 | 第15-16页 |
2.2 单π介子交换模型发展介绍 | 第16-19页 |
2.3 重夸克有效理论下的单π介子交换势 | 第19-20页 |
2.4 单玻色子交换势的推导过程介绍 | 第20-21页 |
2.5 单玻色子交换势模型 | 第21-28页 |
2.5.1 赝标介子交换 | 第24-25页 |
2.5.2 标量介子交换相互作用势 | 第25页 |
2.5.3 矢量玻色子交换 | 第25-26页 |
2.5.4 总的单玻色子交换相互作用势 | 第26-27页 |
2.5.5 耦合参数的选取 | 第27-28页 |
2.6 有关形状因子的探讨 | 第28-30页 |
2.6.1 本文中使用的形状因子 | 第28-29页 |
2.6.2 手征SU(3)夸克模型中的形状因子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 第30-38页 |
3.1 Y(4260)粒子的研究现状 | 第30-31页 |
3.1.1 Y(4260)的产生与实验数据 | 第30页 |
3.1.2 理论解释 | 第30-31页 |
3.2 耦合道薛定谔方程的数值求解方法 | 第31-33页 |
3.3 势中几个重要的矩阵元 | 第33-35页 |
3.3.1 自旋算符矩阵元 | 第33-34页 |
3.3.2 自旋轨道算符 | 第34页 |
3.3.3 张量算符 | 第34-35页 |
3.4 相关分析及讨论 | 第35-38页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情况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