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44页 |
§1.1 声子晶体 | 第13-16页 |
§1.1.1 声子晶体 | 第13-15页 |
§1.1.2 局域共振声子晶体 | 第15-16页 |
§1.2 声超构材料 | 第16-23页 |
§1.2.1 双负声超构材料 | 第17-19页 |
§1.2.2 空间盘绕声超构材料 | 第19-22页 |
§1.2.3 声超构表面 | 第22-23页 |
§1.3 异常透射声栅 | 第23-26页 |
§1.4 声学人工结构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26-29页 |
§1.4.1 声学腔 | 第26-28页 |
§1.4.2 气流 | 第28-29页 |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 第29-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44页 |
第二章 声表面倏逝波及其声学异常透射效应 | 第44-59页 |
§2.1 引言 | 第44-45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45-51页 |
§2.3 理论模型的细节信息 | 第51-55页 |
§2.4 实验的细节信息 | 第55-5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第三章 基于声学腔的声学人工结构材料中的新颖物理效应 | 第59-112页 |
§3.1 嵌有声学腔的平板中的拉比劈裂 | 第59-68页 |
§3.1.1 引言 | 第59-60页 |
§3.1.2 结构与理论模型 | 第60-62页 |
§3.1.3 结果与讨论 | 第62-68页 |
§3.1.4 本节小结 | 第68页 |
§3.2 基于含共振腔狭缝的平板结构的声聚焦 | 第68-78页 |
§3.2.1 引言 | 第68-69页 |
§3.2.2 理论模型 | 第69-74页 |
§3.2.3 结果与讨论 | 第74-77页 |
§3.2.4 本节小结 | 第77-78页 |
§3.3 基于含亥姆霍兹共振腔声栅的声异常透射 | 第78-83页 |
§3.3.1 引言 | 第78页 |
§3.3.2 结果与讨论 | 第78-83页 |
§3.3.3 本节小结 | 第83页 |
§3.4 基于开口环共振腔的声波隧穿 | 第83-89页 |
§3.4.1 引言 | 第83-84页 |
§3.4.2 结果与讨论 | 第84-89页 |
§3.4.3 本节小结 | 第89页 |
§3.5 基于含共振腔声子晶体的可调谐平板成像 | 第89-96页 |
§3.5.1 引言 | 第89-91页 |
§3.5.2 结果与讨论 | 第91-96页 |
§3.5.3 本节小结 | 第96页 |
§3.6 基于空间盘绕结构的声彩虹陷阱 | 第96-104页 |
§3.6.1 引言 | 第96-98页 |
§3.6.2 结果与讨论 | 第98-104页 |
§3.6.3 本节小结 | 第104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12页 |
第四章 声学陈绝缘体:由旋气流单元构成的声子晶体 | 第112-125页 |
§4.1 引言 | 第112-113页 |
§4.2 循环空气气流引起的时间反演对称性破缺 | 第113-114页 |
§4.3 由含循环空气气流声子晶体构成的声学陈绝缘体 | 第114-116页 |
§4.4 用来计算陈数的紧束缚模型 | 第116-118页 |
§4.5 紧束缚模型的细节:没有循环空气气流时的哈密顿量 | 第118-119页 |
§4.6 背散射抑制的单向声学边界模式 | 第119-122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122-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25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5-132页 |
§5.1 结论 | 第125-128页 |
§5.2 展望 | 第128-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3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132-134页 |
致谢 | 第134-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