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10-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驱虫抗生素的分类及其抗菌作用机制 | 第11页 |
1.3 大环内酯类驱虫抗生素研究概况 | 第11-15页 |
1.3.1 阿维菌素 | 第11-13页 |
1.3.2 伊维菌素 | 第13-14页 |
1.3.3 多拉菌素 | 第14-15页 |
1.4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研究概况 | 第15-18页 |
1.4.1 越霉素A | 第16-17页 |
1.4.2 潮霉素B | 第17-18页 |
1.5 抗生素发酵过程优化 | 第18-19页 |
1.5.1 培养条件对效价的影响 | 第18页 |
1.5.2 培养基对效价的影响 | 第18-19页 |
1.6 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2 放线菌CD5872的分类鉴定 | 第21-27页 |
2.1 材料 | 第21-22页 |
2.1.1 供试菌种 | 第21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1页 |
2.1.3 实验试剂 | 第21-22页 |
2.1.4 培养基 | 第22页 |
2.2 方法 | 第22-23页 |
2.2.1 菌落的基本培养特征 | 第22页 |
2.2.2 生理生化特征 | 第22页 |
2.2.3 16S rRNA序列测定及系统发育树构建 | 第22-23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23-26页 |
2.3.1 菌种形态及培养特征 | 第23-24页 |
2.3.2 生理生化特征 | 第24-25页 |
2.3.3 序列分析及系统进化树 | 第25-26页 |
2.3.4 鉴定结果 | 第26页 |
2.4 小结与讨论 | 第26-27页 |
2.4.1 小结 | 第26页 |
2.4.2 本章研究的意义 | 第26-27页 |
3 发酵液中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 | 第27-43页 |
3.1 材料 | 第27-29页 |
3.1.1 菌种 | 第27页 |
3.1.2 主要试剂 | 第27-28页 |
3.1.3 主要仪器 | 第28页 |
3.1.4 培养基 | 第28-29页 |
3.2 方法 | 第29-32页 |
3.2.1 发酵培养方法 | 第29页 |
3.2.2 TLC检测方法 | 第29页 |
3.2.3 HPLC分析方法 | 第29页 |
3.2.4 活性代谢产物的确定 | 第29页 |
3.2.5 目标代谢物单体分离纯化 | 第29-31页 |
3.2.6 理化性质测定 | 第31页 |
3.2.7 化合物单体的光谱测定 | 第31页 |
3.2.8 生物活性测定 | 第31-32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32-41页 |
3.3.1 活性代谢产物的初步确定 | 第32-34页 |
3.3.2 732 强酸型离子交换树脂的吸附 | 第34页 |
3.3.3 HD-2 离子交换树脂层析 | 第34-35页 |
3.3.4 硅胶柱层析 | 第35页 |
3.3.5 理化性质 | 第35-36页 |
3.3.6 化合物CD-1的结构解析 | 第36-39页 |
3.3.7 化合物CD-2的结构解析 | 第39-41页 |
3.3.8 化合物CD-1和CD-2的生物活性 | 第41页 |
3.4 小结与讨论 | 第41-43页 |
3.4.1 小结 | 第41-42页 |
3.4.2 本章研究的意义 | 第42-43页 |
4 CD5872高产菌株选育 | 第43-53页 |
4.1 材料 | 第43-44页 |
4.1.1 菌种 | 第43页 |
4.1.2 主要仪器 | 第43-44页 |
4.1.3 主要试剂 | 第44页 |
4.1.4 培养基 | 第44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4-46页 |
4.2.1 分析方法[67] | 第44-45页 |
4.2.2 自然选育 | 第45页 |
4.2.3 紫外诱变 | 第45-46页 |
4.2.4 亚硝基胍诱变 | 第46页 |
4.2.6 高产突变菌株稳定性考察 | 第46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6-51页 |
4.3.1 越霉素A标准曲线 | 第46-47页 |
4.3.2 自然选育结果 | 第47-48页 |
4.3.3 紫外诱变结果 | 第48-49页 |
4.3.4 亚硝基胍化学诱变结果 | 第49-51页 |
4.3.5 高产突变株遗传稳定性考察 | 第51页 |
4.4 小结与讨论 | 第51-53页 |
4.4.1 小结 | 第51-52页 |
4.4.2 本章研究意义 | 第52-53页 |
5 发酵工艺优化 | 第53-79页 |
5.1 材料 | 第53-54页 |
5.1.1 菌种 | 第53页 |
5.1.2 主要仪器 | 第53-54页 |
5.1.3 主要试剂 | 第54页 |
5.1.4 培养基 | 第54页 |
5.2 试验方法 | 第54-59页 |
5.2.1 菌种培养方法 | 第54-55页 |
5.2.2 分析方法 | 第55页 |
5.2.3 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55-56页 |
5.2.4 发酵培养基组成优化 | 第56-57页 |
5.2.5 响应面法优化实验 | 第57-59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59-77页 |
5.3.1 越霉素A标准曲线 | 第59页 |
5.3.2 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59-66页 |
5.3.3 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 第66-71页 |
5.3.4 高产突变株CD58720802培养基响应面法优化 | 第71-77页 |
5.4 小结与讨论 | 第77-79页 |
5.4.1 小结 | 第77-78页 |
5.4.2 本章研究的意义及待研究工作 | 第78-79页 |
6 结论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附录A | 第84-10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06-107页 |
致谢 | 第107-108页 |
越霉素A的研究进展 | 第108-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