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7-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绪论 | 第10-11页 |
| 第一部分 理论部分 | 第11-19页 |
| 1. 祖国医学对寻常痤疮的认识 | 第11-14页 |
| 1.1 寻常痤疮的历史沿革 | 第11-12页 |
| 1.2 祖国医学治疗痤疮的方法 | 第12-14页 |
| 2. 西方医学对寻常痤疮的认识 | 第14-17页 |
| 2.1 寻常痤疮在西方医学的研究概况 | 第14-15页 |
| 2.2 现代医学对寻常痤疮病因的认识 | 第15-16页 |
| 2.3 现代医学对寻常痤疮的治疗方法 | 第16-17页 |
| 3. 自血穴位注射疗法的研究进展 | 第17页 |
| 4. TLR2与寻常痤疮的关系 | 第17-19页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19-24页 |
| 1. 研究的目的 | 第19页 |
| 2. 研究对象 | 第19页 |
| 3. 诊断标准 | 第19-20页 |
| 3.1 西医标准 | 第19页 |
| 3.2 中医症候标准 | 第19页 |
| 3.3 分级标准 | 第19-20页 |
| 3.4 纳入标准 | 第20页 |
| 3.5 排除标准 | 第20页 |
| 3.6 病例的脱落和剔除标准 | 第20页 |
| 4.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 4.1 分组方法 | 第20页 |
| 4.2 治疗方法 | 第20-21页 |
| 5. TLR2的检测 | 第21页 |
| 6. 观察方法 | 第21-22页 |
| 7. 疗效判定标准及安全性评定标准 | 第22-23页 |
| 7.1 症状分级计分标准 | 第22页 |
| 7.2 皮损疗效判定标准 | 第22页 |
| 7.3 综合疗效判定 | 第22-23页 |
| 7.4 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 | 第23页 |
| 7.5 安全性评价标准 | 第23页 |
| 8. 统计学处理 | 第23-24页 |
| 第三部分 结果与讨论 | 第24-35页 |
| 1. 一般情况 | 第24-25页 |
| 1.1 两组患者入组情况 | 第24页 |
| 1.2 两组患者性别分布情况 | 第24页 |
| 1.3 两组患者年龄分布情况 | 第24页 |
| 1.4 两组患者病程情况 | 第24-25页 |
| 1.5 两组患者治疗前皮损情况 | 第25页 |
| 2. 治疗结果 | 第25-30页 |
|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观察 | 第25页 |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出油积分比较 | 第25-26页 |
|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皮损程度积分比较 | 第26页 |
|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皮损数量积分比较 | 第26-27页 |
| 2.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皮损颜色积分比较 | 第27-28页 |
| 2.6 两组患者治疗后皮损肿痛积分比较 | 第28页 |
| 2.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皮损积分比较 | 第28-29页 |
| 2.8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ardiff痤疮伤残指数比较 | 第29-30页 |
| 2.9 两组患者复发情况 | 第30页 |
| 2.10 两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情况 | 第30页 |
| 2.11 两组患者TLR2表达水平 | 第30页 |
| 3. 讨论 | 第30-35页 |
| 3.1 中医对痤疮的认识 | 第31页 |
| 3.2 西医对痤疮的认识 | 第31-32页 |
| 3.3 自血穴位注射疗法在寻常痤疮中的运用 | 第32-33页 |
| 3.4 TLR2是自血疗法治疗寻常痤疮的作用靶点 | 第33页 |
| 3.5 临床结果分析 | 第33-34页 |
| 3.6 不足与展望 | 第34-35页 |
| 第四部 结语 | 第35-36页 |
| 参考文献 | 第36-39页 |
| 附录 | 第39-44页 |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