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罪认罚从宽中的被告人认罪答辩程序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4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0-12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5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第2章 被告人认罪答辩程序概述 | 第14-24页 |
2.1 被告人认罪答辩程序的内涵 | 第14-19页 |
2.1.1 被告人认罪答辩程序的概念 | 第14-15页 |
2.1.2 被告人认罪答辩程序的特征 | 第15-17页 |
2.1.3 被告人认罪答辩程序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 第17-19页 |
2.2 被告人认罪答辩程序的功能 | 第19-24页 |
2.2.1 保障被告人自愿认罪的权利 | 第19-20页 |
2.2.2 促进刑事案件繁简分流 | 第20-21页 |
2.2.3 推动相关诉讼制度的改革 | 第21-24页 |
第3章 构建被告人认罪答辩程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24-32页 |
3.1 构建被告人认罪答辩程序的必要性 | 第24-27页 |
3.1.1 关于被告人认罪的规定不完善 | 第24-25页 |
3.1.2 被告人认罪实践中存在问题 | 第25-27页 |
3.2 构建被告人认罪答辩程序的可行性 | 第27-32页 |
3.2.1 契合司改顶层设计的法治目标 | 第27页 |
3.2.2 已形成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土壤 | 第27-28页 |
3.2.3 有可借鉴的域外认罪答辩程序经验 | 第28-32页 |
第4章 被告人认罪答辩程序的构建路径 | 第32-43页 |
4.1 构建被告人认罪答辩程序的总体思路 | 第32-35页 |
4.1.1 明确被告人认罪答辩程序的性质 | 第32-33页 |
4.1.2 构建被告人认罪答辩程序的原则 | 第33-35页 |
4.2 被告人认罪答辩程序构建的具体设计 | 第35-43页 |
4.2.1 被告人认罪答辩程序的适用范围 | 第35-36页 |
4.2.2 被告人认罪答辩程序启动的时间 | 第36-37页 |
4.2.3 被告人认罪答辩程序参与的主体 | 第37-39页 |
4.2.4 被告人认罪答辩程序审查的内容 | 第39-40页 |
4.2.5 被告人认罪答辩的救济途径 | 第40-41页 |
4.2.6 健全被告人认罪答辩程序的配套机制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