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无线通信论文--光波通信、激光通信论文

可见光通信调制编码及分集接收技术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7页
    1.1 课题来源第11页
    1.2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1-13页
        1.2.1 课题背景第11-12页
        1.2.2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3 可见光通信的发展及研究现状第13-15页
    1.4 论文内容及结构安排第15-17页
第二章 可见光通信系统概述第17-25页
    2.1 LED光源的发展与特性第17-21页
    2.2 VLC通信系统第21-24页
        2.2.1 VLC通信原理第21-22页
        2.2.2 信道模型第22-24页
    2.3 本章小结第24-25页
第三章 可见光通信调制解调技术第25-34页
    3.1 常用可见光通信调制方式第25-26页
    3.2 反向双头脉冲间隔调制(RDH-PIM)第26-27页
    3.3 几种调制方式的性能分析第27-33页
        3.3.1 符号结构第27页
        3.3.2 带宽需求第27-29页
        3.3.3 平均发射功率第29-30页
        3.3.4 系统误时隙率第30-33页
    3.4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四章 可见光通信信道编码技术第34-46页
    4.1 信道编码理论基础第34-35页
    4.2 未编码系统分析第35-39页
    4.3 VLC系统中RS编码性能分析第39-41页
        4.3.1 RS编译码原理第39-40页
        4.3.2 系统仿真第40-41页
    4.4 VLC系统中LDPC编码性能分析第41-45页
        4.4.1 LDPC编译码原理第41-42页
        4.4.2 系统仿真第42-45页
    4.5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五章 可见光通信分集接收技术第46-54页
    5.1 MIMO-VLC系统模型第46-47页
    5.2 VLC系统中分集接收性能分析第47-50页
        5.2.1 无分集第47-48页
        5.2.2 MRC合并接收分集第48-49页
        5.2.3 EGC合并接收分集第49-50页
        5.2.4 SelC合并接收分集第50页
    5.3 系统仿真第50-52页
    5.4 本章小结第52-54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54-57页
    6.1 结论第54-55页
    6.2 展望第55-57页
参考文献第57-60页
英文缩写词表第60-61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项目第61-62页
    A: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的论文第61页
    B: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的论文第61页
    C:参加的项目第61-62页
致谢第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同化·异化理论对《政府工作报告》中常用表达的翻译考察
下一篇:目的论视角下夏目漱石的《我是猫》中译本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