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前言 | 第11-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的意义 | 第12页 |
1.3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3-23页 |
2.1 亲社会行为 | 第13-16页 |
2.1.1 中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 第13-15页 |
2.1.2 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2.2 道德同一性 | 第16-18页 |
2.2.1 道德同一性的概念 | 第16页 |
2.2.2 道德同一性的特点 | 第16-17页 |
2.2.3 道德同一性的测量 | 第17-18页 |
2.3 班级环境 | 第18-19页 |
2.3.1 班级环境的概念 | 第18-19页 |
2.3.2 班级环境的测量 | 第19页 |
2.4 中学生道德认同、班级环境和亲社会行为 | 第19-23页 |
2.4.1 道德同一性与亲社会行为 | 第19-20页 |
2.4.2 班级环境与亲社会行为 | 第20-21页 |
2.4.3 道德同一性与班级环境 | 第21-23页 |
3 研究一 班级环境的中介机制探讨 | 第23-32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23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3.2.1 被试 | 第23页 |
3.2.2 研究工具 | 第23-24页 |
3.2.3 研究程序 | 第24页 |
3.2.4 统计方法 | 第24页 |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24-32页 |
3.3.1 道德同一性、班级环境、亲社会行为的性别差异 | 第24页 |
3.3.2 道德同一性、班级环境、亲社会行为的年级差异 | 第24-25页 |
3.3.3 道德同一性、班级环境、亲社会行为的相关分析 | 第25-26页 |
3.3.4 班级环境在道德同一性和亲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 第26-32页 |
4 研究二 班级环境干预研究 | 第32-44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32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32页 |
4.2.1 被试 | 第32页 |
4.2.2 研究工具 | 第32页 |
4.2.3 研究程序 | 第32页 |
4.2.4 统计方法 | 第32页 |
4.3 干预过程 | 第32-40页 |
4.3.1 心理健康课程设计依据 | 第32-34页 |
4.3.2 干预方式 | 第34页 |
4.3.3 干预步骤 | 第34页 |
4.3.4 心理健康课程方案框架 | 第34-35页 |
4.3.5 心理健康课程设计及课程回顾 | 第35-40页 |
4.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40-44页 |
4.4.1 干预组和对照组前测的对比研究 | 第40-41页 |
4.4.2 干预组干预前和干预后的对比研究 | 第41页 |
4.4.3 对照组前测与后测的对比研究 | 第41-43页 |
4.4.4 干预组后测与对照组后测的对比研究 | 第43-44页 |
5 讨论 | 第44-50页 |
5.1 中学生在道德同一性、班级环境、亲社会行为上的群体差异 | 第44-45页 |
5.1.1 中学生道德同一性、亲社会行为的性别差异 | 第44页 |
5.1.2 中学生道德同一性、班级环境、亲社会行为的年级差异 | 第44-45页 |
5.2 中学生道德同一性、班级环境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 第45-47页 |
5.2.1 中学生道德同一性、班级环境与亲社会行为的相关分析 | 第45-46页 |
5.2.2 中学生道德同一性、班级环境与亲社会行为的中介效应检验 | 第46-47页 |
5.3 班级环境干预效果分析 | 第47-48页 |
5.4 本研究的价值 | 第48-50页 |
5.4.1 本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 第48-50页 |
6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61页 |
附录 | 第61-66页 |
后记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