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11-17页 |
(一) 选题缘由 | 第11-12页 |
(二) 选题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一、史实评论 | 第17-31页 |
(一) 洪迈论两汉史之内容 | 第17-24页 |
1、政治方面 | 第17-21页 |
2、历史方面 | 第21-23页 |
3、道德方面 | 第23-24页 |
(二) 洪迈论两汉史之特点 | 第24-31页 |
1、强调始终,重点论述两汉初期以及两汉晚期的史实 | 第25-26页 |
2、重视人力,对两汉人物的评价占绝大篇幅,并且有重文轻武的趋势 | 第26-28页 |
3、善用对比,通过与其他时代的史实相较,体现洪迈对两汉史实的认识 | 第28-31页 |
二、史实考证 | 第31-45页 |
(一) 典章制度 | 第31-36页 |
1、职官制度 | 第31-33页 |
2、法律制度 | 第33-35页 |
3、礼制 | 第35-36页 |
(二) 世情民俗 | 第36-45页 |
1、节日节气 | 第37-39页 |
2、习俗信仰 | 第39-42页 |
3、饮食习惯 | 第42-43页 |
4、书文习惯 | 第43-45页 |
三、史书评价 | 第45-55页 |
(一) 洪迈之史家修养论 | 第45-49页 |
1、洪迈论史家之史才 | 第45-47页 |
2、洪迈论史家之史识 | 第47-49页 |
(二) 洪迈之史书考证 | 第49-55页 |
1、字词释义,两汉史书中所用的一些特殊字词,很有深意,洪迈着力对这些字词进行释义,以方便后人读解 | 第49-51页 |
2、辨伪订误,洪迈对两汉史书中有待商榷之处,在随笔中亦有论及,溯源究根,务求还原史实原貌 | 第51-52页 |
3、补遗查漏,诸家对《汉书》多有注解,而洪迈就《汉书》中一些没有被注解的地方,予以考证,有利于后人对《汉书》的理解 | 第52-55页 |
四、苏轼与洪迈论汉史之比较 | 第55-69页 |
(一) 洪迈重苏公 | 第55-57页 |
1、眉山苏氏与鄱阳洪氏 | 第55-56页 |
2、党争碾压下苏洪 | 第56-57页 |
(二) 苏轼、洪迈论汉史之比较 | 第57-69页 |
1、论君王 | 第58-60页 |
2、论臣子 | 第60-63页 |
3、论汉末之才 | 第63-65页 |
4、论司马迁与《史记》 | 第65-69页 |
结语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