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育质量生成过程评价体系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2-14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2.2 研究假设 | 第12-13页 |
1.2.3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2.4 技术路线 | 第14页 |
1.3 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14-16页 |
1.3.1 教育增值理论 | 第14页 |
1.3.2 教育评价理论 | 第14-15页 |
1.3.3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 第15页 |
1.3.4 授权评价理论 | 第15-16页 |
1.4 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16-18页 |
1.4.1 中职教育及中职学校 | 第16页 |
1.4.2 教育质量及生成过程 | 第16-17页 |
1.4.3 教育评价与质量评价 | 第17页 |
1.4.4 教育质量过程评价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6页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2.1.1 教育质量问题的缘起 | 第18页 |
2.1.2 教育质量概念的阐释 | 第18-19页 |
2.1.3 教育过程本质的认知 | 第19页 |
2.1.4 教育生成思维的演进 | 第19-20页 |
2.1.5 质量生成过程的评价 | 第20-21页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1-24页 |
2.2.1 教育质量概念的演进 | 第21-22页 |
2.2.2 教育过程内涵的阐释 | 第22页 |
2.2.3 教育质量的生成过程 | 第22-23页 |
2.2.4 教育质量过程性评价 | 第23页 |
2.2.5 教育质量的评价模型 | 第23-24页 |
2.3 研究现状评述 | 第24-26页 |
第三章 中职教育质量生成过程的主要活动 | 第26-40页 |
3.1 课业活动 | 第26-33页 |
3.1.1 汽修专业 | 第26-29页 |
3.1.2 会计专业 | 第29-33页 |
3.2 课外活动 | 第33-37页 |
3.2.1 汽修专业 | 第33-35页 |
3.2.2 会计专业 | 第35-37页 |
3.3 顶岗实习 | 第37-40页 |
3.3.1 时间安排 | 第37-38页 |
3.3.2 主要过程 | 第38-40页 |
第四章 中职教育质量生成过程的特征分析 | 第40-60页 |
4.1 时间特征 | 第40-41页 |
4.2 空间特征 | 第41页 |
4.3 活动特征 | 第41-60页 |
4.3.1 课业活动特征 | 第42-48页 |
4.3.2 课外活动特征 | 第48-60页 |
第五章 中职教育质量生成过程的评价体系 | 第60-76页 |
5.1 质量评价体系建设现状 | 第60-64页 |
5.1.1 课业活动评价体系 | 第60-62页 |
5.1.2 课外活动评价体系 | 第62-63页 |
5.1.3 顶岗实习评价体系 | 第63-64页 |
5.2 评价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64-66页 |
5.2.1 评价观念方面 | 第64页 |
5.2.2 评价主体方面 | 第64-65页 |
5.2.3 评价标准方面 | 第65页 |
5.2.4 评价目的方面 | 第65-66页 |
5.2.5 评价方法方面 | 第66页 |
5.3 生成过程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66-76页 |
5.3.1 构建原则 | 第66-68页 |
5.3.2 构建依据 | 第68-69页 |
5.3.3 体系内容 | 第69-76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前瞻 | 第76-78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76-77页 |
6.1.1 比较三种不同类型中职学校差异 | 第76页 |
6.1.2 归纳了中职学校课外活动的特征 | 第76页 |
6.1.3 构建中职教育质量双重评价体系 | 第76-77页 |
6.2 研究前瞻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82-84页 |
附录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