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8-15页 |
一、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8-9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8页 |
(二)研究目的 | 第8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9-10页 |
(一)国内研究概述 | 第9-10页 |
(二)国外研究概述 | 第10页 |
三、赣江流域概况 | 第10-12页 |
四、赣江流域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 | 第12-15页 |
(一)赣江流域环境问题日益严峻 | 第12页 |
(二)赣江流域经济和社会问题凸显 | 第12-15页 |
第一章 流域生态补偿基本理论 | 第15-22页 |
一、流域生态补偿的含义 | 第15-16页 |
二、流域生态补偿的主体、对象、标准和方式 | 第16-19页 |
(一)流域生态补偿的主体 | 第16-17页 |
(二)流域生态补偿的对象 | 第17页 |
(三)流域生态补偿的标准 | 第17-18页 |
(四)流域生态补偿的方式 | 第18-19页 |
三、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 第19-22页 |
(一)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含义 | 第19-20页 |
(二) 构建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意义 | 第20-22页 |
第二章 赣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2-29页 |
一、赣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现状 | 第22-24页 |
(一)赣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管理现状及运行模式 | 第22-23页 |
(二)赣江流域生态补偿方式现状 | 第23-24页 |
二、赣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4-29页 |
(一)缺乏对环境保护和生态补偿价值的正确认识 | 第24页 |
(二)流域生态补偿法律政策体系不完善 | 第24-25页 |
(三)生态补偿方式单一 | 第25-26页 |
(四)利益分配不合理和生态补偿标准落后 | 第26-27页 |
(五)生态补偿资金缺口大 | 第27页 |
(六)缺少长效性的制度保障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国内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实践考察 | 第29-36页 |
一、国内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实践考察 | 第29-33页 |
(一)金华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实践 | 第29-30页 |
(二)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实践 | 第30-31页 |
(三)闽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实践 | 第31-32页 |
(四)国内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实践的经验与不足 | 第32-33页 |
二、国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实践考察 | 第33-36页 |
(一)易北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实践 | 第33-34页 |
(二)美国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实践 | 第34页 |
(三)国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经验借鉴 | 第34-36页 |
第四章 完善赣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思考 | 第36-42页 |
一、制定出台赣江流域生态补偿法律法规 | 第36页 |
二、明确赣江流域生态补偿的主体、对象和标准 | 第36-38页 |
(一)明确政府、生态资源受益者和生态环境破坏者的生态补偿责任 | 第36-37页 |
(二)明确具体界定赣江流域生态补偿对象 | 第37页 |
(三)科学确定赣江流域生态补偿标准 | 第37-38页 |
三、探索符合赣江流域实际的多元化补偿方式 | 第38-39页 |
四、构建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机制运行模式 | 第39-40页 |
(一)坚持与优化政府主导的补偿机制 | 第39页 |
(二)构建补偿机制市场化运作框架 | 第39-40页 |
五、拓宽生态补偿资金筹集机制 | 第40-41页 |
六、完善赣江流域生态补偿监管机制 | 第41-42页 |
(一)建立专门的赣江流域管理机构 | 第41页 |
(二)完善赣江流域生态补偿人大和公众监督机制 | 第41页 |
(三) 改革资金拨付方式,加强生态补偿资金监管 | 第41-42页 |
总结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