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1.2.1 国内外对城镇化的研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外对城镇化发展质量内涵的研究 | 第14-16页 |
1.2.3 国内对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的研究 | 第16-17页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20-21页 |
1.4.1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0页 |
1.4.2 研究的不足 | 第20-21页 |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与研究综述 | 第21-31页 |
2.1 城镇化与城镇化发展质量相关理论 | 第21-25页 |
2.1.1 城镇化的概念 | 第21-22页 |
2.1.2 城镇化发展质量的内涵 | 第22页 |
2.1.3 城镇化质量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2-25页 |
2.2 功效函数法的相关理论 | 第25-29页 |
2.2.1 功效函数法的原理概述 | 第25-26页 |
2.2.2 功效函数法的计算步骤 | 第26-28页 |
2.2.3 功效函数法的优势与不足 | 第28-29页 |
2.3 功效函数法应用于城镇化发展质量综合评价研究的可行性 | 第29-31页 |
2.3.1 综合评价方法的可行性 | 第29页 |
2.3.2 评价过程的可操作性 | 第29页 |
2.3.3 评价结果的实用性 | 第29-31页 |
第3章 城镇化发展质量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31-46页 |
3.1 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模型的构建原则 | 第31-32页 |
3.1.1 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结合的原则 | 第31页 |
3.1.2 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 | 第31页 |
3.1.3 全面性与代表性相结合的原则 | 第31-32页 |
3.1.4 稳定性和动态性相结合的原则 | 第32页 |
3.1.5 数据可获得性与真实性相结合原则 | 第32页 |
3.2 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2-37页 |
3.2.1 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 第32-34页 |
3.2.2 不同层面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34-36页 |
3.2.3 城镇化发展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第36-37页 |
3.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7-42页 |
3.3.1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的基本方法 | 第37-38页 |
3.3.2 相同评价指标选择对比城市 | 第38-39页 |
3.3.3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过程 | 第39-41页 |
3.3.4 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指标权重计算结果 | 第41-42页 |
3.4 城镇化发展质量综合评价标准的建立 | 第42-46页 |
3.4.1 对功效函数法评价标准的优化 | 第42-43页 |
3.4.2 评价指标标准值的确定 | 第43-44页 |
3.4.3 城镇化发展质量综合评价标准的确立 | 第44-46页 |
第4章 城镇化发展质量实证研究 | 第46-60页 |
4.1 合肥市城镇化发展现状 | 第46-50页 |
4.1.1 城镇人口规模与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状 | 第46-47页 |
4.1.2 经济总体水平与产业结构现状 | 第47页 |
4.1.3 居民生活与社会保障情况 | 第47-48页 |
4.1.4 科教文化卫生领域发展现状 | 第48-49页 |
4.1.5 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现状 | 第49-50页 |
4.2 合肥市城镇化发展质量综合测度 | 第50-56页 |
4.2.1 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 第50页 |
4.2.2 合肥市城镇化发展质量综合测度 | 第50-54页 |
4.2.3 合肥市城镇化发展质量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第54-56页 |
4.3 提升合肥市城镇化发展质量的建议 | 第56-60页 |
4.3.1 继续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 第56-57页 |
4.3.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社会服务保障体系 | 第57-58页 |
4.3.3 加大教育资金投入,促进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 | 第58页 |
4.3.4 提高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加强对居民消费的刺激和引导 | 第58-59页 |
4.3.5 注重生态保护,提高污染治理能力和资源节约力度 | 第59-60页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60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