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城市与市政经济论文--世界各国城市市政经济概况论文--中国论文--地方城市经济论文

基于功效函数法的合肥市城镇化发展质量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2-21页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2-13页
        1.1.1 选题背景第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3-17页
        1.2.1 国内外对城镇化的研究第13-14页
        1.2.2 国内外对城镇化发展质量内涵的研究第14-16页
        1.2.3 国内对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的研究第16-17页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17-20页
        1.3.1 研究内容第17-18页
        1.3.2 研究方法第18-19页
        1.3.3 技术路线第19-20页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第20-21页
        1.4.1 研究的创新点第20页
        1.4.2 研究的不足第20-21页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与研究综述第21-31页
    2.1 城镇化与城镇化发展质量相关理论第21-25页
        2.1.1 城镇化的概念第21-22页
        2.1.2 城镇化发展质量的内涵第22页
        2.1.3 城镇化质量研究的理论基础第22-25页
    2.2 功效函数法的相关理论第25-29页
        2.2.1 功效函数法的原理概述第25-26页
        2.2.2 功效函数法的计算步骤第26-28页
        2.2.3 功效函数法的优势与不足第28-29页
    2.3 功效函数法应用于城镇化发展质量综合评价研究的可行性第29-31页
        2.3.1 综合评价方法的可行性第29页
        2.3.2 评价过程的可操作性第29页
        2.3.3 评价结果的实用性第29-31页
第3章 城镇化发展质量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第31-46页
    3.1 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模型的构建原则第31-32页
        3.1.1 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结合的原则第31页
        3.1.2 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第31页
        3.1.3 全面性与代表性相结合的原则第31-32页
        3.1.4 稳定性和动态性相结合的原则第32页
        3.1.5 数据可获得性与真实性相结合原则第32页
    3.2 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第32-37页
        3.2.1 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第32-34页
        3.2.2 不同层面评价指标的选取第34-36页
        3.2.3 城镇化发展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第36-37页
    3.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第37-42页
        3.3.1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的基本方法第37-38页
        3.3.2 相同评价指标选择对比城市第38-39页
        3.3.3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过程第39-41页
        3.3.4 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指标权重计算结果第41-42页
    3.4 城镇化发展质量综合评价标准的建立第42-46页
        3.4.1 对功效函数法评价标准的优化第42-43页
        3.4.2 评价指标标准值的确定第43-44页
        3.4.3 城镇化发展质量综合评价标准的确立第44-46页
第4章 城镇化发展质量实证研究第46-60页
    4.1 合肥市城镇化发展现状第46-50页
        4.1.1 城镇人口规模与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状第46-47页
        4.1.2 经济总体水平与产业结构现状第47页
        4.1.3 居民生活与社会保障情况第47-48页
        4.1.4 科教文化卫生领域发展现状第48-49页
        4.1.5 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现状第49-50页
    4.2 合肥市城镇化发展质量综合测度第50-56页
        4.2.1 数据的来源与处理第50页
        4.2.2 合肥市城镇化发展质量综合测度第50-54页
        4.2.3 合肥市城镇化发展质量综合评价结果分析第54-56页
    4.3 提升合肥市城镇化发展质量的建议第56-60页
        4.3.1 继续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第56-57页
        4.3.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社会服务保障体系第57-58页
        4.3.3 加大教育资金投入,促进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第58页
        4.3.4 提高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加强对居民消费的刺激和引导第58-59页
        4.3.5 注重生态保护,提高污染治理能力和资源节约力度第59-60页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第60-62页
    5.1 研究结论第60页
    5.2 研究展望第60-62页
参考文献第62-65页
致谢第65-66页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科普论文集《地球科学前沿:从地震到全球变暖》节选 翻译报告
下一篇:《生活在中国人中间》和《中国北方游记》(节选)翻译实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