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疏水表面的制备及其防覆冰性能的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1 绪论 | 第9-24页 |
| 1.1 超疏水表面 | 第9-11页 |
| 1.1.1 自然界中的超疏水现象 | 第9-10页 |
| 1.1.2 超疏水的理论基础 | 第10-11页 |
| 1.2 超疏水表面的制备方法 | 第11-13页 |
| 1.2.1 模板法 | 第11页 |
| 1.2.2 刻蚀法 | 第11-12页 |
| 1.2.3 电化学法 | 第12页 |
| 1.2.4 溶胶凝胶法 | 第12页 |
| 1.2.5 有机高分子/无机粒子复合法 | 第12-13页 |
| 1.2.6 其他的制备方法 | 第13页 |
| 1.3 从超疏水表面到防覆冰表面 | 第13-23页 |
| 1.3.1 从超疏水到防覆冰 | 第13页 |
| 1.3.2 静态水滴结冰 | 第13-17页 |
| 1.3.3 过冷水滴撞击冷表面结冰 | 第17-20页 |
| 1.3.4 冷凝水滴结冰 | 第20-23页 |
|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23-24页 |
| 2 水热法制备超疏水氧化锌表面 | 第24-31页 |
| 2.1 引言 | 第24页 |
| 2.2 实验部分 | 第24-27页 |
| 2.2.1 试剂与仪器 | 第24页 |
| 2.2.2 超疏水锌表面的制备 | 第24-25页 |
| 2.2.3 反应温度对表面疏水性的影响 | 第25页 |
| 2.2.4 反应液浓度对表面疏水性的影响 | 第25-26页 |
| 2.2.5 反应时间对表面疏水性的影响 | 第26-27页 |
| 2.3 超疏水表面动态行为分析 | 第27页 |
| 2.3.1 水滴撞击水平超疏水表面 | 第27页 |
| 2.3.2 水滴在倾斜超疏水表面上的动态行为 | 第27页 |
| 2.4 疏水原理分析 | 第27-30页 |
| 2.4.1 理论分析 | 第27-28页 |
| 2.4.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形貌分析 | 第28-29页 |
| 2.4.3 X射线衍射(XRD)表征 | 第29-30页 |
| 2.4.4 傅里叶红外光谱表征 | 第30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3 聚四氟乙烯基超疏水表面的制备 | 第31-37页 |
| 3.1 引言 | 第31页 |
| 3.2 实验部分 | 第31-34页 |
| 3.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31页 |
| 3.2.2 超疏水聚四氟乙烯表面的制备 | 第31-32页 |
| 3.2.3 条纹间距对PTFE表面接触角的影响 | 第32页 |
| 3.2.4 激光功率对PTFE表面接触角的影响 | 第32-33页 |
| 3.2.5 激光频率对PTFE表面接触角的影响 | 第33-34页 |
| 3.3 超疏水表面动态行为分析 | 第34页 |
| 3.3.1 水滴撞击水平超疏水表面 | 第34页 |
| 3.3.2 水滴在倾斜超疏水表面上的动态行为 | 第34页 |
| 3.4 疏水原理分析 | 第34-36页 |
| 3.4.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形貌分析 | 第35页 |
| 3.4.2 傅里叶红外光谱表征 | 第35-36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4 超疏水表面的防覆冰研究 | 第37-41页 |
| 4.1 引言 | 第37页 |
| 4.2 实验部分 | 第37-40页 |
| 4.2.1 实验器材 | 第37页 |
| 4.2.2 自制制冷系统防冰实验 | 第37-39页 |
| 4.2.3 剪切力实验 | 第39-40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5 结论和展望 | 第41-43页 |
| 5.1 结论 | 第41页 |
| 5.2 展望 | 第41-43页 |
| 致谢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5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