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里奇奥·卡格尔“器乐剧场”研究--以《竞赛》为例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3页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7-8页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三、本论文的写作方法与框架构思 | 第11-13页 |
第一章 莫里奇奥·卡格尔的生平及其创作 | 第13-18页 |
第二章 卡格尔与"器乐剧场" | 第18-27页 |
第一节 从"音乐剧场"到"器乐剧场" | 第18-22页 |
第二节 卡格尔的"器乐剧场"创作 | 第22-27页 |
第三章 器乐音乐的剧场化:《竞赛》 | 第27-39页 |
第一节 "器乐剧场"的建构 | 第27-29页 |
第二节 "文本" | 第29-30页 |
第三节 空间:赛场场景 | 第30-31页 |
第四节 "角色":乐器与演奏者 | 第31-39页 |
一、参赛者:两把大提琴 | 第32-34页 |
二、裁判:打击乐 | 第34-39页 |
第四章 剧场动作的音乐化 | 第39-55页 |
第一节 器乐的戏剧动作 | 第39-46页 |
一、参赛者的关系 | 第39-43页 |
二、大提琴与打击乐的关系 | 第43-46页 |
第二节 戏剧进程 | 第46-55页 |
一、第一阶段:听从裁判(第1-53小节) | 第47-50页 |
二、第二阶段:脱离裁判 | 第50-52页 |
三、第三阶段:完全脱离 | 第52-54页 |
四、第四阶段:和解(第180-194小节) | 第54-55页 |
第五章 意义及阐释 | 第55-64页 |
第一节 双重性:器乐与剧场的合一 | 第55-56页 |
第二节 反技术与反概念:控制与机遇 | 第56-60页 |
第三节 超现实主义与无意义 | 第60-61页 |
第四节 影射:权力争斗与社会结构 | 第61-64页 |
结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附录一: 《竞赛》中的打击乐器说明 | 第67-69页 |
附录二: 《竞赛》中乐器的特殊演奏法 | 第69-73页 |
附录三: 卡格尔的"器乐剧场"作品表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