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4页 |
1.1 抗体在基体表面固定的方法 | 第10-13页 |
1.1.1 物理吸附 | 第10页 |
1.1.2 共价键固定 | 第10-11页 |
1.1.3 位点导向固定 | 第11-13页 |
1.1.3.1 通过蛋白A固定抗体 | 第11-12页 |
1.1.3.2 通过蛋白G固定抗体 | 第12-13页 |
1.1.3.3 功能化Fc段糖基的抗体固定 | 第13页 |
1.2 基体表面抗体的免疫分析方法 | 第13-15页 |
1.2.1 酶联免疫吸附分析 | 第14页 |
1.2.2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14-15页 |
1.3 用于抗体固定的中间分子及基体材料介绍 | 第15-21页 |
1.3.1 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简介 | 第15-18页 |
1.3.1.1 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的形貌性质 | 第15页 |
1.3.1.2 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的合成方法 | 第15-17页 |
1.3.1.3 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的应用 | 第17-18页 |
1.3.2 聚乙烯亚胺简介 | 第18-19页 |
1.3.2.1 聚乙烯亚胺的形貌性质 | 第18页 |
1.3.2.2 聚乙烯亚胺的研究应用 | 第18-19页 |
1.3.3 用于抗体固定的基体材料介绍 | 第19-21页 |
1.3.3.1 聚苯乙烯的性质 | 第20页 |
1.3.3.2 聚苯乙烯的应用研究 | 第20-21页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21-24页 |
第2章 PAMAM树状大分子的合成与表征 | 第24-27页 |
2.1 仪器、材料与试剂 | 第24页 |
2.2 实验操作 | 第24-25页 |
2.2.1 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的合成 | 第24-25页 |
2.2.2 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的表征 | 第25页 |
2.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25-27页 |
2.3.1 实验结果分析 | 第25-26页 |
2.3.2 实验操作讨论 | 第26-27页 |
第3章 PAMAM/PEI介导的抗体固定 | 第27-41页 |
3.1 仪器、材料与试剂 | 第27-29页 |
3.1.1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7页 |
3.1.2 实验材料 | 第27-28页 |
3.1.3 主要药品和试剂 | 第28-29页 |
3.1.4 配制的溶液及浓度 | 第29页 |
3.2 实验操作 | 第29-31页 |
3.2.1 羧基化聚苯乙烯微孔 | 第29-30页 |
3.2.2 羧基化聚苯乙烯微孔的氨基化 | 第30页 |
3.2.3 抗体固定 | 第30-31页 |
3.2.4 物理吸附及通过吸附SPA进行的抗体固定 | 第31页 |
3.2.5 AFP酶联免疫吸附 | 第31页 |
3.3 检测方法 | 第31-34页 |
3.3.1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 | 第31-32页 |
3.3.2 原子力显微镜 | 第32页 |
3.3.3 SDS-PAGE凝胶电泳 | 第32-33页 |
3.3.4 荧光显微镜 | 第33页 |
3.3.5 夹心式酶联免疫吸附分析 | 第33页 |
3.3.6 用抗-Fab和抗-Fc进行的酶联免疫吸附分析 | 第33-34页 |
3.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34-40页 |
3.4.1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结果分析 | 第34-35页 |
3.4.2 原子力显微镜结果分析 | 第35-36页 |
3.4.3 SDS-PAGE凝胶电泳结果分析 | 第36-37页 |
3.4.4 荧光显微镜结果分析 | 第37-38页 |
3.4.5 AFP酶联免疫分析 | 第38-39页 |
3.4.6 用抗-Fab和抗-Fc进行的酶联免疫吸附分析 | 第39-40页 |
3.5 总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1-44页 |
4.1 结论 | 第41-42页 |
4.2 主要创新点 | 第42页 |
4.3 展望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