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城市土地规划功能化利用的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以万福河景观带为例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3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3 基本概念 | 第13-14页 |
1.3.1 城市滨水区 | 第13页 |
1.3.2 城市滨水区界定 | 第13-14页 |
1.3.3 景观 | 第14页 |
1.3.4 景观规划 | 第14页 |
1.3.5 滨水区景观 | 第14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5.1 文献阅读 | 第16页 |
1.5.2 归纳总结 | 第16页 |
1.5.3 分析比较 | 第16页 |
1.5.4 实地调查 | 第16-17页 |
1.5.5 实证研究 | 第17页 |
1.6 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17-19页 |
1.6.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6.2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 | 第19-23页 |
2.1 景观设计学理论 | 第19页 |
2.2 景观美学理论 | 第19-20页 |
2.3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20-21页 |
2.4 经济学理论 | 第21页 |
2.5 景观设计规划三元论 | 第21-23页 |
第三章 国内外沿河景观带设计实例分析 | 第23-33页 |
3.1 国外沿河景观带设计实例 | 第23-28页 |
3.1.1 泰晤士河景观设计 | 第23-28页 |
3.2 国内沿河景观带设计实例 | 第28-31页 |
3.2.1 天津海河景观规划设计 | 第28-29页 |
3.2.2 沈阳浑河景观规划 | 第29-31页 |
3.3 国内外沿河景观带设计总结 | 第31-33页 |
第四章 万福河沿河城市现状与未来规划 | 第33-46页 |
4.1 菏泽市发展空间拓展 | 第33-35页 |
4.2 菏泽市万福河以南新区规划建设 | 第35-39页 |
4.2.1 南部新区现状 | 第36页 |
4.2.2 南部新区是城市功能升级的空间载体 | 第36-37页 |
4.2.3 南部新区是城市未来的重要副中心 | 第37-38页 |
4.2.4 南部新区发展模式 | 第38页 |
4.2.5 南部新区规划结构 | 第38-39页 |
4.3 万福河周边土地规划 | 第39-46页 |
4.3.1 万福河周边土地利用及产业发展方向 | 第39-40页 |
4.3.2 万福河周边总体城市引导 | 第40-43页 |
4.3.3 万福河沿岸土地利用设计 | 第43-46页 |
第五章 万福河景观带规划设计原则 | 第46-49页 |
5.1 设计范围 | 第46页 |
5.2 设计理念 | 第46页 |
5.3 设计策略 | 第46页 |
5.4 设计原则 | 第46-47页 |
5.5 设计定位 | 第47-48页 |
5.6 设计目标 | 第48-49页 |
第六章 万福河沿河景观带规划设计实施 | 第49-59页 |
6.1 总体规划 | 第49-50页 |
6.2 分区设计 | 第50-56页 |
6.2.1 休闲运动片区 | 第50-52页 |
6.2.2 文化娱乐片区 | 第52-53页 |
6.2.3 休闲游览片区 | 第53-54页 |
6.2.4 湿地风光片区 | 第54-55页 |
6.2.5 郊野风光片区 | 第55-56页 |
6.3 专项规划 | 第56-59页 |
6.3.1 交通规划 | 第56页 |
6.3.2 照明规划 | 第56-57页 |
6.3.3 种植规划 | 第57-59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