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设计原理、原则和管理工作论文

包豪斯的课程设置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3页
    1.1 研究动向第9-10页
    1.2 研究内容第10页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0-11页
        1.3.1 研究目的第10-11页
        1.3.2 研究意义第11页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第11-13页
        1.4.1 研究方法第11-12页
        1.4.2 研究框架第12-13页
第二章 包豪斯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纲领第13-26页
    2.1 包豪斯草创期(1919-1921 年)第14-17页
        2.1.1 包豪斯的创立第14页
        2.1.2 草创期的指导思想第14-15页
        2.1.3 草创期的教学体系第15-17页
    2.2 包豪斯发展期(1921-1925 年)第17-21页
        2.2.1 发展期的指导思想第17-18页
        2.2.2 发展期的教学体系第18-21页
    2.3 包豪斯高潮期(1925-1928 年)第21-23页
        2.3.1 高潮期的指导思想第21页
        2.3.2 高潮期的教学体系第21-23页
    2.4 包豪斯建筑期(1928-1930 年)第23-24页
        2.4.1 建筑期的指导思想第23页
        2.4.2 建筑系教育第23-24页
    2.5 包豪斯衰落期(1930-1933 年)第24-25页
    2.6 本章小结第25-26页
第三章 包豪斯的基础教育第26-50页
    3.1 包豪斯基础教育的历程第27-30页
        3.1.1 伊顿时期第27页
        3.1.2 莫霍利-纳吉时期第27-29页
        3.1.3 艾尔伯斯时期第29-30页
    3.2 伊顿主持的时期(1919-1923 年)第30-41页
        3.2.1 约翰内斯·伊顿的课程第30-36页
        3.2.2 格特鲁特·格鲁瑙的课程第36-37页
        3.2.3 保罗·克利的课程第37-38页
        3.2.4 康定斯基的课程第38-41页
    3.3 莫霍利-纳吉主持时期(1923-1928 年)第41-49页
        3.3.1 基础理论课程第41-46页
        3.3.2 基础设计课程第46-47页
        3.3.3 实践课程第47-49页
    3.4 艾尔伯斯主持时期(1928-1933 年)第49页
    3.5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四章 包豪斯的作坊教育第50-88页
    4.1 魏玛时期的作坊教育(1919-1925 年)第50-69页
        4.1.1 沿用已有作坊第52-54页
        4.1.2 借用外界作坊第54-58页
        4.1.3 建立新的作坊第58-69页
    4.2 德绍前期的作坊教育(1925-1928 年)第69-84页
        4.2.1 教育作坊第70-72页
        4.2.2 实验作坊第72-76页
        4.2.3 教育及实验作坊第76-84页
    4.3 德绍后期的作坊教育(1928-1932 年)第84-87页
        4.3.1 纺织部第84-85页
        4.3.2 室内装修部第85-86页
        4.3.3 广告部第86-87页
    4.4 柏林时期的作坊教育(1932-1933 年)第87页
    4.5 本章小结第87-88页
第五章 包豪斯的建筑教育及其他课程第88-105页
    5.1 格罗皮乌斯时期的建筑课程(1919-1927 年)第88-95页
        5.1.1 教学实例第89-95页
    5.2 梅耶时期的建筑课程第95-100页
        5.2.1 教学体系第95-96页
        5.2.2 教学课程第96-97页
        5.2.3 教学实例第97-100页
    5.3 密斯时期的建筑课程(1930-1933)第100-102页
    5.4 包豪斯的其他课程第102-104页
        5.4.1“chakras”第102页
        5.4.2“人”(People)第102-103页
        5.4.3 体育课第103页
        5.4.4 政治理论课第103-104页
        5.4.5 其他第104页
    5.5 本章小结第104-105页
第六章 总结第105-107页
附录 包豪斯教师表第107-111页
参考文献第111-116页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第116-117页
致谢第117-118页

论文共11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武威文庙建筑研究
下一篇:促进城市土地规划功能化利用的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以万福河景观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