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私立求精中学研究(1929-1949)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绪论 | 第10-16页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1.1.2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3页 |
1.2.1 全国教会中等教育研究的主要成果 | 第11-12页 |
1.2.2 区域教会中学教育研究的主要成果 | 第12页 |
1.2.3 重庆中学教育研究的主要成果 | 第12-13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1 考据法 | 第13-14页 |
1.3.2 历史比较法 | 第14页 |
1.3.3 统计方法 | 第14页 |
1.4 创新之处与存在的问题 | 第14-16页 |
1.4.1 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1.4.2 存在的问题 | 第15-16页 |
2.近代重庆教育事业的发展与私立求精中学的创办 | 第16-28页 |
2.1 近代重庆教育事业的发展 | 第18-24页 |
2.1.1 抗战前重庆教育的缓慢发展 | 第18-21页 |
2.1.2 抗战后重庆教育的快速发展 | 第21-24页 |
2.2 重庆私立求精中学的创办 | 第24-28页 |
2.2.1 中国政府加强对教会学校的管理 | 第24-25页 |
2.2.2 中华基督教联合会对创办教会学校的推动 | 第25-26页 |
2.2.3 鹿依士与求精中学的创办 | 第26-28页 |
3.招生模式与运行机制的变化 | 第28-39页 |
3.1 招生模式的变化 | 第28-33页 |
3.1.1 战前招生对象与招生方式的变化 | 第28-30页 |
3.1.2 战时联合招生与成效 | 第30-32页 |
3.1.3 战后招生情况 | 第32-33页 |
3.2 运行机制的变化 | 第33-39页 |
3.2.1 战前学校的运行机制 | 第33-34页 |
3.2.2 战时运行机制的演变 | 第34-36页 |
3.2.3 战后运行机制的变化 | 第36-39页 |
4.教学条件的改善与教学质量的提升 | 第39-55页 |
4.1 教学条件的改善 | 第39-43页 |
4.1.1 教学场地的扩大 | 第39-41页 |
4.1.2 教学设备的增加 | 第41-42页 |
4.1.3 教材的更新 | 第42-43页 |
4.2 导师制的形成和发展 | 第43-46页 |
4.3 教学质量的提升 | 第46-55页 |
4.3.1 师资结构的变化 | 第46-51页 |
4.3.2 师资水平的提升 | 第51-55页 |
5.办学特点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 | 第55-73页 |
5.1 办学特点 | 第55-63页 |
5.1.1 长期聘请外籍教师授课 | 第55-56页 |
5.1.2 不断加大理科课程比重 | 第56-61页 |
5.1.3 外国传教士长期担任学校管理工作 | 第61页 |
5.1.4 长期接受外国教会的经费拨款 | 第61-63页 |
5.2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 | 第63-73页 |
5.2.1 毕业生会考成绩良好 | 第63-67页 |
5.2.2 按时毕业及以升学为主的毕业生去向 | 第67-71页 |
5.2.3 社会影响 | 第71-73页 |
6.结语 | 第73-76页 |
图表目录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3页 |
附录A: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