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探究--以广西高校为例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1页
一、导论第11-14页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1-12页
 (二)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第12-13页
  1. 国外学者关于感恩教育的研究第12页
  2. 国内学者对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第12-13页
 (三) 研究思路及方法第13-14页
  1. 研究思路第13页
  2. 研究方法第13-14页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研究的理论基础第14-20页
 (一) 感恩第14页
 (二) 感恩教育第14-15页
 (三) 研究的理论基础第15-20页
  1. 西方道德情操、认知情绪、情感体验理论第15-16页
  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感恩伦理纲常和"天地国亲师"思想第16-17页
  3.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社会性和主体性理论第17-20页
三、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意义第20-22页
 (一) 有利于大学生传承优秀传统美德,树立当代感恩观第20页
 (二) 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第20-21页
 (三)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第21-22页
四、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22-35页
 (一) 研究对象与方法第22-23页
  1. 被试取样说明第22页
  2. 感恩教育现状问卷设计第22页
  3. 数据分析与统计工具第22-23页
 (二) 感恩教育的现状第23-29页
  1. 高校逐渐认识到感恩教育重要性,但部分高校的教育目标不够明确第23-24页
  2. 大学生感恩水平有所提高,但高校感恩教育的成效不够理想第24-27页
  3. 高校感恩教育活动增多,但内容贫乏,一些方式方法不够科学第27-28页
  4. 国家重视思想道德教育,但感恩教育氛围不够浓厚第28-29页
 (三) 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29-35页
  1. 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思想不断成熟时期第29-31页
  2. 不当的家庭教育理念的误导第31-32页
  3. 部分高校过度追求就业率,对学生道德品质培育重视不够第32-33页
  4. 社会转型期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第33-35页
五、加强和改进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对策第35-45页
 (一) 转变观念重视大学生感恩教育第35页
  1. 明确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目标要求第35页
  2. 重视大学生感恩教育第35页
 (二) 掌握感恩教育的原则第35-37页
  1. 渗透原则第35-36页
  2. 层次原则第36页
  3. 主体原则第36页
  4. 平等原则第36页
  5. 示范原则第36-37页
  6. 贴近生活原则第37页
 (三) 完善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内容体系第37-38页
  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以荣辱观教育为切入点第37-38页
  2.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观第38页
  3. 加强大学生自强教育,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第38页
  4. 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鼓励为社会做贡献第38页
 (四) 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感恩教育的方法第38-40页
  1. 说理启迪法第39页
  2. 榜样教育法第39页
  3. 正面引导教育法第39页
  4. 情景陶冶法第39-40页
  5. 实践教育法第40页
 (五) 开辟校内外多元感恩教育渠道第40-42页
  1. 运用国内外感恩教育的成果第40-41页
  2. 把感恩教育纳入课程设计第41页
  3. 加强校园感恩文化建设第41-42页
  4. 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校外社会实践服务活动第42页
  5. 为大学生施恩、报恩提供平台第42页
 (六) 优化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外部环境第42-45页
  1. 营造良好的社会感恩氛围第43页
  2. 加强"家校"联系,与家长互相配合教育第43页
  3. 增强社区道德规范功能第43页
  4. 关注同辈群体间的感恩因素第43-44页
  5. 主动占领网络感恩教育新阵地第44-45页
结语第45-46页
注释第46-49页
参考文献第49-51页
附录第51-54页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课题第54-55页
致谢第55-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高校辅导员开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