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2-15页 |
ABSTRACT | 第15-1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9-28页 |
1.1 选题背景及问题提出 | 第19-21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1-22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1.4 技术路线与结构安排 | 第24-26页 |
1.4.1 技术路线 | 第24页 |
1.4.2 结构安排 | 第24-26页 |
1.5 论文创新点 | 第26-28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28-57页 |
2.1 企业动态能力研究综述 | 第28-36页 |
2.1.1 企业动态能力的内涵 | 第28-30页 |
2.1.2 企业动态能力的构成维度 | 第30-32页 |
2.1.3 其他方面的研究 | 第32-36页 |
2.2 企业IS资源及动态能力理论在IS领域应用评述 | 第36-50页 |
2.2.1 资源基础观理论与动态能力理论 | 第37-38页 |
2.2.2 IS资源研究与资源基础观 | 第38-45页 |
2.2.3 IS/IT应用对于绩效/竞争优势影响的潜在调节变量 | 第45-47页 |
2.2.4 IS研究与动态能力理论 | 第47-50页 |
2.3 不确定环境文献综述 | 第50-53页 |
2.3.1 环境不确定性的内涵分析 | 第50-51页 |
2.3.2 环境不确定性的维度分析 | 第51-53页 |
2.3.3 不确定环境下组织运行 | 第53页 |
2.4 管理控制论——生存系统模型(VSM) | 第53-5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3章 动态能力内在机理及不确定环境下基于IS资源的企业动态能力研究模型 | 第57-80页 |
3.1 基于生存系统模型的动态能力内涵 | 第57-59页 |
3.2 基于生存系统模型的动态能力维度划分 | 第59-62页 |
3.3 动态能力维度间关系的内在机理 | 第62-63页 |
3.4 不确定环境下动态能力提升研究模型——IS资源视角 | 第63-79页 |
3.4.1 基本研究框架 | 第64-66页 |
3.4.2 IS资源与动态能力 | 第66-70页 |
3.4.3 IS资源的互补性资源 | 第70-73页 |
3.4.4 IS资源属性分析 | 第73-75页 |
3.4.5 环境不确定性的影响作用 | 第75-77页 |
3.4.6 不确定性环境下基于IS资源的企业动态能力的研究模型与假设汇总 | 第77-7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4章 研究设计与过程 | 第80-90页 |
4.1 研究设计 | 第80页 |
4.2 问卷设计与发放收集过程 | 第80-83页 |
4.2.1 问卷设计 | 第80-81页 |
4.2.2 问卷发放与收集 | 第81-83页 |
4.3 问卷变量的测量 | 第83-88页 |
4.3.1 IS资源变量的测量及其属性描述 | 第83-84页 |
4.3.2 环境不确定变量的测量 | 第84-85页 |
4.3.3 流程融合变量的测量 | 第85-86页 |
4.3.4 动态能力变量的测量 | 第86-8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第5章 基于生存系统模型的企业动态能力体系实证分析 | 第90-102页 |
5.1 实证统计分析研究 | 第90-95页 |
5.1.1 数据同源偏差检验 | 第90页 |
5.1.2 研究结果 | 第90-95页 |
5.2 结果讨论 | 第95-101页 |
5.2.1 动态能力维度间关系 | 第95-97页 |
5.2.2 动态能力——五维能力的整合 | 第97-10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第6章 不确定环境下基于IS资源的企业动态能力提升实证研究 | 第102-128页 |
6.1 基于IS资源的动态能力提升实证结果 | 第102-113页 |
6.1.1 信度效度分析 | 第102-105页 |
6.1.2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 第105-106页 |
6.1.3 回归分析 | 第106-110页 |
6.1.4 整体关系模型检验 | 第110-112页 |
6.1.5 结果讨论 | 第112-113页 |
6.2 IS资源的属性分析 | 第113-117页 |
6.2.1 易模仿性的配对T检验 | 第114-116页 |
6.2.2 易替代性的配对T检验 | 第116-117页 |
6.3 环境不确定性的作用分析 | 第117-124页 |
6.3.1 环境不确定性的因子分析 | 第117-118页 |
6.3.2 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作用 | 第118-122页 |
6.3.3 环境不确定性的驱动作用 | 第122-124页 |
6.4 结果讨论 | 第124-126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26-128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8-137页 |
7.1 本研究主要结论 | 第128-132页 |
7.2 理论意义与管理启示 | 第132-135页 |
7.2.1 理论意义 | 第132-133页 |
7.2.2 管理启示 | 第133-135页 |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135-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48页 |
附录 | 第148-152页 |
图目录 | 第152-153页 |
表目录 | 第153-155页 |
致谢 | 第155-1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57-158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