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无线电设备、电信设备论文--天线论文--天线:按用途分论文--移动通信天线论文

新一代无线移动通信基站天线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31页
    1.1 无线移动通信系统的研究背景及发展趋势第12-15页
    1.2 新一代移动通信基站天线关键技术的国内外研究动态第15-27页
        1.2.1 移动通信基站天线的国内外研究动态第16-22页
        1.2.2 人工超材料的国内外研究动态第22-24页
        1.2.3 自干扰信号对消技术的国内外研究动态第24-27页
    1.3 本文的主要创新第27-28页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第28-31页
第二章 低剖面双频双极化天线阵及馈电网络一体化的设计第31-53页
    2.1 微带天线及馈电网络的理论分析和设计方法第31-40页
        2.1.1 微带天线的理论分析和设计方法第31-35页
        2.1.2 馈电网络的理论分析和设计方法第35-40页
    2.2 低剖面双频双极化天线单元的设计第40-45页
        2.2.1 准十字槽双频双极化叠层天线的结构设计第40-42页
        2.2.2 准十字槽双频双极化叠层天线的仿真优化第42-45页
    2.3 低剖面双频双极化天线阵及馈电网络的设计第45-52页
        2.3.1 天线阵馈电网络的分析第45-47页
        2.3.2 天线阵与馈电网络一体化的仿真测试结果分析第47-52页
    2.4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三章 宽带双极化极高隔离度磁耦合馈电微带天线第53-70页
    3.1 宽带极高隔离度磁耦合馈电微带天线的设计第53-61页
        3.1.1 宽带极高隔离度磁耦合馈电微带天线的结构设计第53-56页
        3.1.2 宽带极高隔离度磁耦合馈电微带天线的设计流程第56-61页
    3.2 宽带极高隔离度磁耦合馈电微带天线的仿真和测试结果分析第61-63页
    3.3 磁耦合馈电微带天线极高隔离度的物理机制与误差分析第63-68页
        3.3.1 磁耦合馈电微带天线极高隔离度的物理机制第63-66页
        3.3.2 磁耦合馈电微带天线极高隔离度的误差分析第66-68页
    3.4 本章小结第68-70页
第四章 新型人工周期结构和无源对消馈电网络的设计第70-89页
    4.1 新型人工周期结构的设计第70-81页
        4.1.1 新型人工周期结构的结构设计第70-72页
        4.1.2 新型人工周期结构的设计流程第72-77页
        4.1.3 基于新型人工周期结构的阵列仿真和测试结果分析第77-81页
    4.2 无源自干扰对消馈电网络的设计第81-88页
        4.2.1 无源自干扰信号对消的基本理论第81-82页
        4.2.2 无源自干扰对消馈电网络的设计指标和方案分析第82-83页
        4.2.3 无源自干扰对消馈电网络的结构设计第83-85页
        4.2.4 无源自干扰对消馈电网络的仿真和测试结果分析第85-88页
    4.3 本章小结第88-89页
第五章 用于无线Relay天线阵去互耦的超材料表面背腔的设计第89-115页
    5.1 人工超材料的双负机理及仿真方法第89-96页
        5.1.1 人工超材料双负特征的机理第89-93页
        5.1.2 人工超材料的主要仿真方法第93-96页
    5.2 用于双极化天线去互耦的超材料表面背腔的设计第96-106页
        5.2.1 超材料表面背腔的设计指标和方案分析第96-97页
        5.2.2 用于双极化天线去互耦的超材料表面背腔的结构设计第97-99页
        5.2.3 用于双极化天线去互耦的超材料表面背腔的研究思路第99-103页
        5.2.4 用于双极化天线去互耦的超材料表面背腔的测试结果分析第103-106页
    5.3 用于无线Relay天线阵去互耦的超材料表面背腔的设计第106-114页
        5.3.1 用于无线Relay天线阵去互耦的超材料表面的结构设计第106-109页
        5.3.2 用于无线Relay天线阵去互耦的超材料表面的研究思路第109-110页
        5.3.3 用于无线Relay天线阵去互耦的超材料表面测的试结果分析第110-114页
    5.4 本章小结第114-115页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115-118页
    6.1 全文总结第115-116页
    6.2 后续工作展望第116-118页
致谢第118-120页
参考文献第120-12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第128-129页

论文共12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雷达收发组件的关键技术研究
下一篇:三维轴对称边界积分方程的高精度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