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3页 |
1.1 胚乳的特性 | 第12页 |
1.2 淀粉的分子结构 | 第12-14页 |
1.2.1 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的基本结构 | 第12-13页 |
1.2.2 淀粉晶体结构 | 第13-14页 |
1.3 淀粉的生物合成 | 第14-18页 |
1.3.1 ADPG的合成 | 第15页 |
1.3.2 直链淀粉的合成 | 第15-16页 |
1.3.3 支链淀粉的合成 | 第16-17页 |
1.3.4 分支的引入 | 第17页 |
1.3.5 分支的去除 | 第17-18页 |
1.4 淀粉合成的蛋白修饰 | 第18-19页 |
1.5 淀粉合成相关突变体的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1.5.1 与淀粉品质相关的突变体 | 第19页 |
1.5.2 粉质胚乳突变体的来源 | 第19-20页 |
1.5.3 粉质胚乳突变体的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1.6 图位克隆技术 | 第21-22页 |
1.6.1 构建遗传作图群体 | 第21页 |
1.6.2 基因定位 | 第21-22页 |
1.6.3 功能互补验证 | 第22页 |
1.7 本研究的目的 | 第22-23页 |
第二章 flo(t)的表型与理化性质分析 | 第23-32页 |
2.1 材料 | 第23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3-25页 |
2.2.1 种子粒型和突变体农艺性状考查 | 第23页 |
2.2.2 胚乳横截面积扫描电镜观察 | 第23页 |
2.2.3 种子直链淀粉、蛋白质及脂肪含量测定 | 第23页 |
2.2.4 种子粗淀粉提取 | 第23-24页 |
2.2.5 淀粉的GPC分析 | 第24-25页 |
2.2.6 淀粉晶体的XRD分析 | 第25页 |
2.2.7 淀粉的DSC分析 | 第25页 |
2.2.8 淀粉的支链链长分析 | 第25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5-31页 |
2.3.1 flo(t)突变体表型及农艺性状分析 | 第25-26页 |
2.3.2 flo(t)突变体成熟籽粒的扫描电镜观察 | 第26-27页 |
2.3.3 flo(t)突变体胚乳品质特性分析 | 第27页 |
2.3.4 flo(t)突变体淀粉的分子结构分析 | 第27-28页 |
2.3.5 flo(t)突变体成熟种子淀粉的晶体结构分析 | 第28-29页 |
2.3.6 flo(t)突变体成熟种子淀粉的热力学特性检测 | 第29-30页 |
2.3.7 flo(t)突变体成熟种子淀粉粒的链长分布检测 | 第30-31页 |
2.4 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水稻粉质胚乳基因Flo(t)的遗传分析与精细定位 | 第32-49页 |
3.1 试验材料 | 第32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32-38页 |
3.2.1 遗传分析 | 第32页 |
3.2.2 提取基因组DNA | 第32页 |
3.2.3 开发标记 | 第32-33页 |
3.2.4 标记检测 | 第33-34页 |
3.2.5 连锁分析 | 第34页 |
3.2.6 初步定位与精细定位 | 第34页 |
3.2.7 基因功能预测与测序 | 第34-37页 |
3.2.8 转基因互补验证 | 第37-38页 |
3.2.9 亚细胞定位 | 第38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8-48页 |
3.3.1 突变体遗传分析 | 第38-40页 |
3.3.2 Flo(t)基因的初步定位 | 第40-42页 |
3.3.3 Flo(t)基因的精细定位 | 第42-43页 |
3.3.4 候选基因的注释与分析 | 第43页 |
3.3.5 候选基因在群体和品种间变异分析 | 第43-44页 |
3.3.6 Flo(t)转基因互补验证 | 第44页 |
3.3.7 FLO(t)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 第44-48页 |
3.4 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 第49-51页 |
4.1 flo(t)的淀粉结晶度与支链淀粉含量无直接关系 | 第49页 |
4.2 flo(t)的淀粉精细结构发生改变 | 第49页 |
4.3 淀粉排列结构改变其热力学特性 | 第49-50页 |
4.4 flo(t)突变基因的精细定位 | 第50页 |
4.5 突变基因编码果糖6磷酸 1-磷酸转移酶的 β 亚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作者简介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