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幼小衔接”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基于沈阳市皇姑区N所幼儿园及小学的实证调查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9-25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9-10页 |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0页 |
(二)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1-21页 |
(一)“幼小衔接”研究发展动向 | 第11-12页 |
(二)关于“幼小衔接”内涵与外延的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三)关于“幼小衔接”的问题及策略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15-19页 |
(四)关于“幼小衔接”的研究不同理论视角的综述 | 第19-21页 |
(五)关于“幼小衔接”的研究方法的文献综述 | 第21页 |
四、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21-22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22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一)收集资料的方法 | 第22-24页 |
(二)分析资料的方法 | 第24页 |
六、研究思路 | 第24-25页 |
第一章“幼小衔接”的相关理论概述 | 第25-32页 |
一、核心概念界定:幼小衔接 | 第25页 |
二、理论基础:儿童发展理论、生态学理论 | 第25-26页 |
三、分析框架:主体、客体、内容、方式 | 第26-32页 |
(一)“幼小衔接”教育的主体 | 第26-27页 |
(二)“幼小衔接”教育的客体 | 第27页 |
(三)“幼小衔接”教育的内容研究 | 第27-29页 |
(四)“幼小衔接”教育的衔接方式 | 第29-32页 |
第二章“幼小衔接”教育的实证调查及现状分析 | 第32-40页 |
一、“幼小衔接”教育的实证研究 | 第32页 |
(一)调查维度与问卷设计 | 第32页 |
(二)调查实施与过程 | 第32页 |
二、“幼小衔接”教育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32-36页 |
(一)“幼小衔接”教育的主体 | 第32-34页 |
(二)“幼小衔接”教育的客体——幼儿层面 | 第34-35页 |
(三)“幼小衔接”教育的内容存在的问题 | 第35页 |
(四)“幼小衔接”教育的方式存在的问题 | 第35-36页 |
三、“幼小衔接”教育的归因分析 | 第36-40页 |
(一)“幼小衔接”教育的主体 | 第36-37页 |
(二)“幼小衔接”教育客体——幼儿层面 | 第37-38页 |
(三)“幼小衔接”教育的教学内容 | 第38页 |
(四)“幼小衔接”的教育方式 | 第38-40页 |
第三章 国外“幼小衔接”教育的经验借鉴 | 第40-42页 |
一、美国——整合Prek-3 的教育模式 | 第40页 |
二、日本——追求共同的教育目标 | 第40-41页 |
三、德国——《巴伐利亚学前童的陶养与教育计划》 | 第41页 |
四、丹麦——“活动计划”教学模式 | 第41-42页 |
第四章“幼小衔接”教育实践实施策略 | 第42-52页 |
一、“幼小衔接”教育的主体 | 第42-46页 |
(一)教师层面 | 第42-44页 |
(二)家长层面 | 第44-45页 |
(三)教育行政部门 | 第45-46页 |
二、“幼小衔接”教育的客体——儿童 | 第46-48页 |
(一)培养儿童的社会适应性 | 第46-47页 |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思维方式 | 第47-48页 |
三、“幼小衔接”教育的教育内容 | 第48-50页 |
(一)数学 | 第48-49页 |
(二)语言 | 第49-50页 |
四、“幼小衔接”教育的教育方式 | 第50-52页 |
(一)趣味性的教学方式 | 第50-51页 |
(二)开设公立学前班 | 第51-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附录 | 第56-61页 |
附录一 幼小衔接幼儿访谈提纲 | 第56-58页 |
附录二“幼小衔接”教师访谈提纲 | 第58-59页 |
附录三 幼小衔接家长调查问卷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个人简历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