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基于多因子评价方法的小城市建筑高度控制体系构建--以宁夏中卫市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7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2页
        1.1.1 超高层建筑的建设热潮,小城市盲目跟风第10-11页
        1.1.2 小城市建筑高度缺乏合理布局,问题凸显第11页
        1.1.3 规划编制体系中关于建筑高度缺乏决策依据第11页
        1.1.4 新常态、新型城镇化的时代背景第11-12页
    1.2 相关概念界定第12-13页
        1.2.1 建筑高度第12页
        1.2.2 城市建筑高度第12页
        1.2.3 城市建筑高度控制体系第12页
        1.2.4 小城市第12-13页
    1.3 研究意义第13页
    1.4 研究目标第13-14页
        1.4.1 完善城市规划体系,为控规决策提供依据第13页
        1.4.2 塑造小城市特色宜人的城市空间第13页
        1.4.3 引导小城市在新常态时期的合理发展第13-14页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第14-15页
        1.5.1 研究内容第14页
        1.5.2 研究方法第14-15页
        1.5.3 研究平台第15页
    1.6 研究框架第15-17页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17-29页
    2.1 国外建筑高度控制研究第17-20页
        2.1.1 英国建筑高度控制方法第17-18页
        2.1.2 法国建筑高度控制方法第18-19页
        2.1.3 德国建筑高度控制方法第19页
        2.1.4 日本建筑高度控制方法第19-20页
    2.2 国内关于城市建筑高度控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第20-26页
        2.2.1 分区控制法第20-21页
        2.2.2 多因子评价法第21-26页
        2.2.3 基于视线分析的城市(城区)建筑高度控制第26页
    2.3 国内外建筑高度控制方法归集第26-28页
    2.4 本章小结第28-29页
第三章 城市建筑高度时空演变历史过程与关键影响因素分析第29-44页
    3.1 中国古代建筑高度演变特征第29-31页
        3.1.1 殷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等级分明第29-30页
        3.1.2 秦汉时代——多元与融合第30页
        3.1.3 三国至隋唐时期——秩序形成第30页
        3.1.4 宋元至明清时期——变革与活力第30-31页
    3.2 外国古代建筑高度形成演变过程(古希腊到中世纪时期)第31-32页
        3.2.1 古代城市建筑高度形成演变过程第31页
        3.2.2 中古城市建筑高度形成演变过程第31-32页
    3.3 古代城市建筑高度形成演变历史过程中关键影响因素分析第32-34页
        3.3.1 政治军事因素第32-33页
        3.3.2 经济因素第33页
        3.3.3 技术因素第33-34页
        3.3.4 社会文化因素第34页
    3.4 国内近现代时期城市建筑高度形成特征第34-37页
        3.4.1 国内近代时期建筑高度形成演变过程第34-35页
        3.4.2 现代中国建筑高度形成特征与原因解析第35-37页
    3.5 国外近现代时期建筑高度形成演变过程第37-38页
        3.5.1 20 世纪初城市建筑高度特征第37页
        3.5.2 二战以后城市建筑高度特征第37-38页
    3.6 现代时期城市建筑高度形成影响因素分析第38-43页
        3.6.1 现代时期国内外城市建筑高度影响因素体系研究第38-40页
        3.6.2 现代时期城市建筑高度影响因素总结第40-43页
    3.7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四章 基于多因子评价方法的小城市建筑高度控制体系构建第44-73页
    4.1 小城市概况与自身特征解析第44-45页
        4.1.1 小城市概念及范畴第44页
        4.1.2 小城市自身的特征解析第44-45页
    4.2 小城市建筑高度分布现状问题及原因解析第45-47页
        4.2.1 建筑高度现现状分布问题第45-46页
        4.2.2 原因解析第46-47页
    4.3 基于多因子评价方法进行小城市建筑高度控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第47-48页
        4.3.1 多因子评价方法第47页
        4.3.2 多因子评价方法的建筑高度控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第47-48页
    4.4 基于多因子评价方法的小城市建筑高度控制总体原则与思路第48-50页
        4.4.1 总体原则第48-49页
        4.4.2 总体思路第49-50页
        4.4.3 技术路线第50页
    4.5 多因子评价的建筑高度控制体系构建第50-72页
        4.5.1 现代时期小城市建筑高度影响因素体系第50-51页
        4.5.2 基础模型第51-56页
        4.5.3 修正模型第56-67页
        4.5.4 分区控制模型第67-71页
        4.5.5 建筑高度控制成果与控规的结合第71-72页
    4.6 本章小结第72-73页
第五章 中卫市城区建筑高度控制体系构建第73-108页
    5.1 中卫市概况第73-74页
        5.1.1 历史沿革第73-74页
        5.1.2 中卫市城区概况第74页
    5.2 中卫市城区建筑高度现状研究第74-77页
        5.2.1 城区现状空间概览第74-75页
        5.2.2 现状高度分布及问题解析第75-77页
    5.3 中卫市建筑高度控制体系构建的技术路线第77-78页
    5.4 中卫市建筑高度控制体系内容构成第78-107页
        5.4.1 建筑高度基础模型第78-90页
        5.4.2 建筑高度修正模型第90-95页
        5.4.3 建筑高度分区控制模型第95-100页
        5.4.4 建筑高度城市设计修正模型第100-106页
        5.4.5 建筑高度成果与控规的衔接第106-107页
    5.5 本章小结第107-108页
第六章 结语第108-110页
    6.1 研究结论概述第108-109页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109-110页
参考文献第110-114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114-115页
致谢第115-116页

论文共1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速铁路站点对周边地区城镇发展影响效应分析研究
下一篇:缩醛取代葡萄糖希夫碱类化合物的合成与凝胶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