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31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超分子凝胶 | 第10-21页 |
1.2.1 超分子凝胶简介 | 第10-11页 |
1.2.2 超分子凝胶的主要驱动力 | 第11-15页 |
1.2.3 超分子凝胶的性能参数及表征方法 | 第15-17页 |
1.2.4 超分子凝胶最新研究进展 | 第17-21页 |
1.3 压致变色聚集诱导发光材料 | 第21-29页 |
1.3.1 压致变色材料 | 第21页 |
1.3.2 聚集诱导发光材料 | 第21-22页 |
1.3.3 压致变色聚集诱导发光材料 | 第22-29页 |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9-31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31-42页 |
2.1 实验仪器、药品 | 第31-33页 |
2.2 凝胶因子的合成 | 第33-39页 |
2.2.1 2,4-(3,4-二氯苯亚甲基)-D-葡萄糖酸甲酯的制备 | 第33-34页 |
2.2.2 N-(1-氨烷基)-2,4-(3,4-二氯苯亚甲基)-D-葡萄糖酰胺的制备 | 第34-36页 |
2.2.3 D-葡萄糖酸希夫碱的制备 | 第36-39页 |
2.3 凝胶因子的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 | 第39-42页 |
2.3.1 凝胶性能检测 | 第39页 |
2.3.2 凝胶-溶胶相转变温度测量(Tgel) | 第39页 |
2.3.3 最低凝胶浓度测量(MGC) | 第39-40页 |
2.3.4 核磁共振检测(~1H NMR) | 第40页 |
2.3.5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检测(FT-IR) | 第40页 |
2.3.6 扫描电镜形貌测定(SEM) | 第40页 |
2.3.7 透射电镜形貌测定(TEM) | 第40页 |
2.3.8 原子力显微镜形貌测定(AFM) | 第40-41页 |
2.3.9 偏光显微镜形貌测定(POM) | 第41页 |
2.3.10 晶体结构测定 | 第41页 |
2.3.11 热性能测定 | 第41页 |
2.3.12 荧光性能测定(PL) | 第41页 |
2.3.13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测定(UV-Vis) | 第41-42页 |
第三章 压致变色及凝胶诱导荧光增强材料的研究 | 第42-59页 |
3.1 引言 | 第42-43页 |
3.2 凝胶性能 | 第43-49页 |
3.2.1 凝胶性能测试 | 第43-44页 |
3.2.2 凝胶形貌研究 | 第44-46页 |
3.2.3 凝胶自组装机理研究 | 第46-49页 |
3.3 凝胶因子的压致变色性能 | 第49-54页 |
3.3.1 压致变色性能 | 第49页 |
3.3.2 凝胶因子分子结构研究 | 第49-50页 |
3.3.3 凝胶因子形貌研究 | 第50-52页 |
3.3.4 压致变色机制研究 | 第52-54页 |
3.4 凝胶因子的聚集诱导荧光增强性能 | 第54-57页 |
3.4.1 凝胶诱导荧光增强性能 | 第54页 |
3.4.2 荧光光谱研究 | 第54-56页 |
3.4.3 浓度对荧光强弱的影响 | 第56-57页 |
3.5 小结 | 第57-59页 |
第四章 希夫碱凝胶因子的金属离子响应性研究 | 第59-69页 |
4.1 引言 | 第59-60页 |
4.2 凝胶性能 | 第60-64页 |
4.2.1 凝胶性能测试 | 第60-62页 |
4.2.2 凝胶形貌研究 | 第62-64页 |
4.3 凝胶因子的金属离子响应性 | 第64-68页 |
4.3.1 不同配位基团的金属凝胶性能研究 | 第64-65页 |
4.3.2 不同碳链长度的金属凝胶性能研究 | 第65-66页 |
4.3.3 金属离子作用机制研究 | 第66-68页 |
4.4 小结 | 第68-69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5.1 结论 | 第69-70页 |
5.2 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81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81-82页 |
附录 | 第82-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