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7-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1页 | 
| 1 双孢蘑菇的栽培历史 | 第11-12页 | 
| 1.1 双孢蘑菇在国外的栽培历史 | 第11-12页 | 
| 1.2 双孢蘑菇在我国的栽培历史 | 第12页 | 
| 2 双孢蘑菇的研究价值 | 第12-15页 | 
| 2.1 双孢蘑菇的营养价值 | 第12-14页 | 
| 2.2 双孢蘑菇的药用价值 | 第14页 | 
| 2.3 双孢蘑菇的生态和经济价值 | 第14-15页 | 
| 3 我国双孢蘑菇的培养料的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 3.1 双孢蘑菇培养料的种类 | 第15页 | 
| 3.2 双孢蘑菇培养料的配比 | 第15-16页 | 
| 3.3 双孢蘑菇培养料的发酵 | 第16-17页 | 
| 3.4 双孢蘑菇培养料的发酵方式 | 第17-18页 | 
| 4 我国双孢蘑菇培养料发酵存在的问题 | 第18-19页 | 
| 4.1 培养料发酵方式的差异 | 第18-19页 | 
| 4.2 培养料发酵质量控制 | 第19页 | 
| 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 5.1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 5.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9-20页 | 
| 5.3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双孢蘑菇培养料不同发酵方式过程中的理化性质及其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 第21-31页 | 
| 1 引言 | 第21-22页 | 
| 2 材料和方法 | 第22-24页 | 
| 2.1 材料 | 第22页 | 
| 2.2 试验方法 | 第22-24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4-30页 | 
| 3.1 pH值 | 第24-25页 | 
| 3.2 电导率(EC值) | 第25-26页 | 
| 3.3 含水量 | 第26-27页 | 
| 3.4 碳氮比 | 第27-28页 | 
| 3.5 不同理化性质与产量的相关性 | 第28-30页 | 
| 4 讨论 | 第30-31页 | 
| 第三章 双孢蘑菇培养料木质纤维素的降解 | 第31-45页 | 
| 1 引言 | 第31页 | 
| 2 材料和方法 | 第31-35页 | 
| 2.1 材料 | 第31-32页 | 
| 2.3 试验方法 | 第32-35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5-43页 | 
| 3.1 不同发酵方式培养料木聚糖酶酶活变化 | 第35-36页 | 
| 3.2 不同发酵方式培养料羧甲基纤维素酶的变化 | 第36-37页 | 
| 3.3 不同发酵方式培养料的木素过氧化物酶和锰过氧化物酶酶活的变化 | 第37-38页 | 
| 3.4 不同发酵方式培养料半纤维素含量的变化 | 第38-39页 | 
| 3.5 不同发酵方式培养料木质素含量变化 | 第39-41页 | 
| 3.6 不同发酵方式培养料纤维素含量变化 | 第41-42页 | 
| 3.7 隧道发酵方式培养料不同发酵阶段木质纤维素结构的扫描电镜图 | 第42-43页 | 
| 4 讨论 | 第43-45页 | 
| 第四章 双孢蘑菇培养料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变化规律 | 第45-59页 | 
| 1 引言 | 第45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5-50页 | 
| 2.1 材料及处理 | 第45-46页 | 
| 2.2 实验方法 | 第46-50页 | 
| 3 结果分析 | 第50-56页 | 
| 3.1 平板计数结果 | 第50-51页 | 
| 3.2 PLFA结果 | 第51-54页 | 
| 3.3 DGGE结果 | 第54-56页 | 
| 4 讨论 | 第56-59页 | 
| 第五章 全文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59-61页 | 
| 5.1 全文总结 | 第59-60页 | 
| 5.2 创新点 | 第60页 | 
| 5.3 不足之处 | 第60页 | 
| 5.4 研究展望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 致谢 | 第67-69页 | 
| 在校期间的论文和专利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