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绘画中的超现实主义形式语言探究
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18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5页 |
1.2 研究状况 | 第15页 |
1.3 研究重点与创新点 | 第15-16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二章 西方超现实主义 | 第18-30页 |
2.1 西方超现实主义定义 | 第18页 |
2.2 西方超现实主义画派产生的背景 | 第18-20页 |
2.3 超现实主义的风格分类和相关派别 | 第20-22页 |
2.4 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创作手法特征 | 第22-30页 |
2.4.1 重组 | 第22-23页 |
2.4.2 童稚性 | 第23-25页 |
2.4.3 梦境 | 第25-26页 |
2.4.4 荒诞 | 第26-27页 |
2.4.5 象征性 | 第27-28页 |
2.4.6 哲理 | 第28-30页 |
第三章 超现实主义在中国 | 第30-43页 |
3.1 中国当代超现实主义绘画兴起的时代背景 | 第30-31页 |
3.1.1 改革开放 | 第30页 |
3.1.2 85新朝运动 | 第30页 |
3.1.3 大众传媒 | 第30-31页 |
3.2 中国与超现实主义绘画语言的关系 | 第31-33页 |
3.3 超现实主义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影响 | 第33-35页 |
3.4 超现实主义在中国当代油画中的发展 | 第35-39页 |
3.4.1 启蒙阶段 | 第35页 |
3.4.2 “85新潮”时期 | 第35-36页 |
3.4.3 “新生代”阶段 | 第36-37页 |
3.4.4 “后89新艺术潮流”阶段 | 第37页 |
3.4.5 后生代卡通时期 | 第37-39页 |
3.5 中国超现实主义倾向作品的艺术特征 | 第39-43页 |
3.5.1 隐喻性 | 第39页 |
3.5.2 政治性 | 第39-40页 |
3.5.3 复制性 | 第40-41页 |
3.5.4 卡通性 | 第41页 |
3.5.5 观念性 | 第41-43页 |
第四章 超现实因素在中国当代绘画中的呈现 | 第43-50页 |
4.1 古典写实的荒诞—徐芒耀 | 第43-44页 |
4.2 玩世的梦境—方力钧 | 第44-46页 |
4.3 复制的记忆—张晓刚 | 第46-48页 |
4.4 童话镇的女孩—陈可 | 第48-50页 |
第五章 本人在超现实主义绘画中的探索与实践 | 第50-61页 |
5.1 超现实主义的启示 | 第50-51页 |
5.2 超现实主义绘画手法在本人实践创作中的运用 | 第51-61页 |
5.2.1 象征性的尝试 | 第51-52页 |
5.2.2 重组的飞鱼 | 第52-54页 |
5.2.3 荒诞的舌头 | 第54-56页 |
5.2.4 卡通化的表现 | 第56-57页 |
5.2.5 复制的灵魂 | 第57-59页 |
5.2.6 隐喻的植物人 | 第59-61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1-63页 |
6.1 总结 | 第61-62页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62-63页 |
作品展示 | 第63-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