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1 《课程标准(2011)》增加基本思想 | 第10页 |
1.1.2 《课程标准(2011)》对方程及方程组要求的变化 | 第10-11页 |
1.1.3 不同地区使用不同的教科书 | 第11页 |
1.2 研究的问题 | 第11页 |
1.3 研究的意义 | 第11-13页 |
1.3.1 促进数学教师专业成长 | 第11-12页 |
1.3.2 促进学生的发展 | 第12页 |
1.3.3 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借鉴 | 第12-13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1 内容分析法 | 第13页 |
1.4.2 访谈法 | 第13-14页 |
第2章 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14-22页 |
2.1 方程思想的含义 | 第14-15页 |
2.2 方程思想及其相关概念 | 第15-16页 |
2.2.1 方程思想与方程知识 | 第15页 |
2.2.2 方程思想与数学思想 | 第15页 |
2.2.3 方程思想和函数与方程思想 | 第15-16页 |
2.3 方程思想的应用 | 第16页 |
2.4 方程思想与方程教学的相关研究 | 第16-18页 |
2.5 其他数学思想与教学的相关研究 | 第18-19页 |
2.6 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 第19-22页 |
第3章 方程思想渗透方式的比较 | 第22-40页 |
3.1 模型思想 | 第22-25页 |
3.1.1 建模过程 | 第22页 |
3.1.2 等量关系类型 | 第22-25页 |
3.2 化归思想 | 第25-26页 |
3.2.1 化归过程 | 第25-26页 |
3.2.2 方程的体系结构 | 第26页 |
3.3 方程内容 | 第26-40页 |
3.3.1 方程的课程容量 | 第27-30页 |
3.3.2 方程的例题、习题数量和类型 | 第30-35页 |
3.3.3 方程历史材料的呈现 | 第35-37页 |
3.3.4 方程内容框架的比较 | 第37-40页 |
第4章 访谈结果和教学建议 | 第40-48页 |
4.1 访谈结果 | 第40-45页 |
4.1.1 模型思想 | 第40页 |
4.1.2 化归思想 | 第40-41页 |
4.1.3 方程内容 | 第41-45页 |
4.2 教学建议 | 第45-48页 |
4.2.1 在教学中渗透模型思想 | 第45页 |
4.2.2 充分体现化归思想 | 第45-46页 |
4.2.3 参考多版本教科书 | 第46页 |
4.2.4 重视隐性课程中方程思想的教学 | 第46-48页 |
第5章 结束语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访谈提纲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5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