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管道事故统计分析 | 第8-17页 |
1.2.1 管道风险评价国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2.2 管道风险评价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3 并行管道风险分析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4 油气管道事故统计分析 | 第12-17页 |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 | 第17-19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3.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2章 澜沧江跨越段管桥工程概况 | 第20-26页 |
2.1 中缅油气管道工程简介 | 第20-21页 |
2.2 澜沧江跨越工程 | 第21-24页 |
2.2.1 澜沧江跨越工程自然环境概况 | 第21-22页 |
2.2.2 澜沧江跨越工程设计施工概况 | 第22-2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第3章 澜沧江跨越段风险因素分析及失效故障树建立 | 第26-43页 |
3.1 澜沧江跨越段风险因素分析 | 第26-34页 |
3.1.1 介质危险性分析 | 第26-27页 |
3.1.2 自然环境风险因素分析 | 第27-31页 |
3.1.3 社会环境风险因素分析 | 第31-32页 |
3.1.4 管道本体风险因素分析 | 第32-33页 |
3.1.5 工艺过程风险因素分析 | 第33页 |
3.1.6 澜沧江跨越管道风险因素分析汇总 | 第33-34页 |
3.2 澜沧江跨越管段失效故障树建立 | 第34-36页 |
3.2.1 失效故障树说明 | 第34-35页 |
3.2.2 失效故障树建立 | 第35-36页 |
3.3 失效故障树定性分析 | 第36-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3页 |
第4章 澜沧江跨越管桥失效概率确定方法 | 第43-74页 |
4.1 底事件先验概率确定 | 第43-60页 |
4.1.1 评价指标的概率转化与建立 | 第43-45页 |
4.1.2 管道强度失效概率 | 第45-58页 |
4.1.3 桥体风振破坏概率 | 第58-60页 |
4.2 贝叶斯网络的构建 | 第60-65页 |
4.3 贝叶斯网络概率计算 | 第65页 |
4.4 管道失效概率计算方法 | 第65-73页 |
4.4.1 单管失效概率 | 第65-68页 |
4.4.2 不考虑相关性的跨越管道工程失效概率计算方法 | 第68页 |
4.4.3 考虑三管相互影响的跨越工程失效概率计算方法 | 第68-7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5章 澜沧江跨越单管事故后果分析 | 第74-92页 |
5.1 泄漏量及放空时间 | 第74-80页 |
5.1.1 天然气管道泄漏量及放空时间 | 第75-77页 |
5.1.2 原油、成品油管道泄漏量及泄漏时间 | 第77-80页 |
5.2 天然气管道事故危害后果分析 | 第80-84页 |
5.2.1 扩散公式修正及影响范围预测 | 第80-83页 |
5.2.2 蒸汽云爆炸事故后果分析 | 第83页 |
5.2.3 火球热辐射事故后果分析 | 第83-84页 |
5.3 原油管道事故危害后果分析 | 第84-86页 |
5.3.1 原油泄漏对河流沿线环境的影响 | 第84-86页 |
5.3.2 溢油后果计算 | 第86页 |
5.4 成品油管道事故危害后果分析 | 第86-89页 |
5.4.1 喷射火灾事故后果分析 | 第87-88页 |
5.4.2 油蒸汽云爆炸事故后果分析 | 第88-89页 |
5.5 后果综合严重度等级划分 | 第89-90页 |
5.6 风险矩阵的建立 | 第90-91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第6章 澜沧江跨越管道并行事故后果分析方法 | 第92-99页 |
6.1 多米诺效应过程分析 | 第92-95页 |
6.2 多米诺效应后果分析 | 第95-96页 |
6.3 澜沧江跨越段并行管道事故分析 | 第96-98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第7章 澜沧江跨越段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措施 | 第99-103页 |
7.1 澜沧江跨越管桥风险评价模型 | 第99页 |
7.2 评价模型的应用 | 第99-101页 |
7.2.1 失效概率与后果计算 | 第100页 |
7.2.2 风险等级确定 | 第100-101页 |
7.3 风险控制 | 第101-102页 |
7.3.1 已有的风险控制措施分析 | 第101-102页 |
7.3.2 风险控制措施建议 | 第102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03-105页 |
8.1 结论 | 第103页 |
8.2 建议 | 第103-105页 |
致谢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1页 |
附录A | 第111-120页 |
附录B | 第120-12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