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石油、天然气储存与运输论文--油气储运安全技术论文

输气首站泄漏扩散数值模拟及其风险评价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9-15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3页
        1.2.1 气体泄漏国外研究第10页
        1.2.2 气体泄漏国内研究第10-11页
        1.2.3 风险评价相关研究第11-13页
    1.3 研究内容第13页
    1.4 研究技术路线第13-15页
第2章 气体泄漏扩散模拟基础理论第15-26页
    2.1 基础理论第15-19页
        2.1.1 射流理论第15页
        2.1.2 流体力学基本方程第15-17页
        2.1.3 数学模型第17-19页
    2.2 气体泄漏模型第19-23页
        2.2.1 基本假设第19页
        2.2.2 小孔模型第19-20页
        2.2.3 大孔模型第20-22页
        2.2.4 管道模型第22-23页
    2.3 气体扩散模型第23-25页
    2.4 气体扩散影响因素第25页
    2.5 本章小结第25-26页
第3章 博爱输气首站管道泄漏CFD模型建立第26-33页
    3.1 博爱输气首站基本参数第26-27页
    3.2 管道参数的计算第27-28页
    3.3 CFD软件主要功能及模拟流程第28-29页
    3.4 Gambit建模及网格划分第29-31页
        3.4.1 水平管道泄漏物理模型第30页
        3.4.2 竖直管道泄漏物理模型第30-31页
    3.5 FLUENT模拟计算第31-32页
        3.5.1 选择求解器第31页
        3.5.2 确定计算模型第31页
        3.5.3 设置初始条件及求解参数第31-32页
    3.6 Tecplot后处理第32页
    3.7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4章 博爱输气首站管道泄漏浓度场分析第33-57页
    4.1 架空水平管向上泄漏浓度场第33-41页
        4.1.1 不同泄漏孔径管道泄漏第33-39页
        4.1.2 不同风速管道泄漏第39-41页
    4.2 架空水平管向下泄漏浓度场第41-43页
        4.2.1 不同泄漏孔径管道泄漏第41-42页
        4.2.2 不同风速管道泄漏第42-43页
    4.3 架空竖直管侧向泄漏浓度场第43-55页
        4.3.1 不同泄漏孔径管道泄漏第44-45页
        4.3.2 不同高度管道泄漏第45-46页
        4.3.3 顺风条件管道泄漏第46-47页
        4.3.4 逆风条件管道泄漏第47-54页
        4.3.5 侧方泄漏天然气扩散危险区域第54-55页
    4.4 本章小结第55-57页
第5章 博爱输气首站泄漏风险评价第57-79页
    5.1 输气站场危害因素分析第57-58页
    5.2 险评价理论第58-63页
        5.2.1 风险概念第58页
        5.2.2 风险评价基本方法第58页
        5.2.3 事故树分析法第58-60页
        5.2.4 模糊综合评价法第60-61页
        5.2.5 安全模糊特征向量法第61-63页
    5.3 博爱首站泄漏事故原因分析第63-65页
        5.3.1 建立事故树第63-64页
        5.3.2 事故树分析第64-65页
    5.4 博爱首站泄漏危险指标的建立及权重计算第65-72页
        5.4.1 泄漏危险指标建立第65页
        5.4.2 权重确定思路第65页
        5.4.3 层次分析法第65-69页
        5.4.4 权重计算结果第69-72页
    5.5 博爱首站模糊综合评价第72-75页
        5.5.1 确定隶属度第72-73页
        5.5.2 计算结果向量第73-75页
        5.5.3 分析评价结果第75页
    5.6 博爱首站泄漏应急预案第75-78页
        5.6.1 应急预案内涵第75页
        5.6.2 事故应急处理流程第75-77页
        5.6.3 泄漏与火灾事故应急处理第77-78页
        5.6.4 站内恢复第78页
    5.7 本章小结第78-79页
第6章 结论及建议第79-81页
    6.1 结论第79-80页
    6.2 建议第80-81页
致谢第81-82页
参考文献第82-88页
附录第88-9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第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缅管线澜沧江跨越段风险分析与评价
下一篇:典型薄层砂岩储层沉积相分析及多点地质统计建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