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45页 |
1 前言 | 第15页 |
2 纳米材料在肿瘤治疗方面的应用 | 第15-23页 |
2.1 纳米材料应用于肿瘤治疗的优势 | 第16页 |
2.2 肿瘤治疗方面的纳米材料 | 第16-23页 |
2.2.1 脂质体纳米粒子 | 第16-17页 |
2.2.2 白蛋白纳米粒子 | 第17-18页 |
2.2.3 碳纳米材料 | 第18-19页 |
2.2.4 金属纳米材料 | 第19页 |
2.2.5 树状高分子纳米材料 | 第19-20页 |
2.2.6 量子点材料 | 第20页 |
2.2.7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 | 第20-21页 |
2.2.8 两亲性嵌段聚合物胶束 | 第21-22页 |
2.2.9 两性离子聚合物 | 第22-23页 |
3 肿瘤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 第23-29页 |
3.1 传统治疗手段 | 第23页 |
3.2 光热治疗 | 第23-24页 |
3.3 光动力治疗 | 第24-25页 |
3.4 免疫治疗 | 第25-27页 |
3.5 联合治疗 | 第27-29页 |
3.5.1 热疗与放疗联合治疗 | 第27-28页 |
3.5.2 热疗与化疗联合治疗 | 第28-29页 |
3.5.3 热疗与光动力疗法联合治疗 | 第29页 |
4 纳米氧化钨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 | 第29-32页 |
4.1 氧化钨的基本特性 | 第29-30页 |
4.2 纳米氧化钨在生物医药方面的应用 | 第30-32页 |
5 纳米粒子在生物医药方面的性质 | 第32-34页 |
5.1 表面特性 | 第32-33页 |
5.2 释放特性 | 第33-34页 |
6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第34-38页 |
6.1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34-36页 |
6.2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36-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5页 |
第二章 环糊精接枝聚丙烯酸与紫杉醇复合纳米微粒的制备及其抗肿瘤效果的研究 | 第45-67页 |
1 前言 | 第45-46页 |
2 实验部分 | 第46-52页 |
2.1 材料 | 第46-47页 |
2.2 丙烯酰基化环糊精(CDAA)的制备 | 第47页 |
2.3 丙烯酰基化环糊精修饰聚丙烯酸(PCDAA)的制备 | 第47页 |
2.4 负载紫杉醇的PCDAA-PTX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47-48页 |
2.5 PCDAA-PTX纳米粒子的表征 | 第48-50页 |
2.5.1 PCDAA的组成测定 | 第48页 |
2.5.2 红外光谱表征 | 第48页 |
2.5.3 ~1H NMR表征 | 第48-49页 |
2.5.4 动态光散射和Zeta电位测定 | 第49页 |
2.5.5 形貌表征 | 第49页 |
2.5.6 药物PTX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及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9页 |
2.5.7 PTX载药量和包封率分析 | 第49-50页 |
2.6 药物PTX的体外释放 | 第50页 |
2.7 PCDAA-PTX纳米粒子的体外细胞毒性实验 | 第50页 |
2.8 体内近红外荧光成像 | 第50-51页 |
2.9 体内抗肿瘤效果研究 | 第51-52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52-64页 |
3.1 PCDAA聚合物的制备及表征 | 第52-55页 |
3.2 PCDAA-PTX纳米粒子的制备及表征 | 第55-56页 |
3.3 不同条件下药物PTX的溶解度和载药率 | 第56-57页 |
3.4 体外释放行为 | 第57-59页 |
3.5 体外细胞毒性实验 | 第59-60页 |
3.6 体内近红外成像实验 | 第60-62页 |
3.7 体内抗肿瘤研究 | 第62-64页 |
4 结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第三章 CS-W_(18)O_(49)-DOX复合纳米微粒的制备及其肿瘤治疗效果的研究 | 第67-95页 |
1 前言 | 第67-68页 |
2 实验部分 | 第68-75页 |
2.1 材料 | 第68-69页 |
2.2 W_(18)O_(49)(WO)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69页 |
2.3 CS-W_(18)O_(49)复合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69-70页 |
2.4 CS-W_(18)O_(49)-DOX复合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70页 |
2.5 形貌观察 | 第70页 |
2.6 X射线衍射测定 | 第70页 |
2.7 X射线能量色散谱分析 | 第70页 |
2.8 动态光散射的测定 | 第70-71页 |
2.9 Zeta电位的测定 | 第71页 |
2.10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测定 | 第71页 |
2.11 CS-WO复合纳米粒子中WO的包覆率测定 | 第71页 |
2.12 DOX的载药量和包封率的测定 | 第71页 |
2.13 CS-WO-DOX复合纳米粒子的体外释放 | 第71-72页 |
2.14 CS-WO-DOX复合纳米粒子的体外抗肿瘤实验 | 第72页 |
2.15 CS-WO-DOX复合纳米粒子的体内抗肿瘤实验 | 第72-75页 |
2.15.1 近红外成像 | 第73页 |
2.15.2 抑瘤实验 | 第73页 |
2.15.3 免疫组化实验 | 第73-75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75-91页 |
3.1 WO纳米粒子的性质 | 第75-76页 |
3.1.1 X射线衍射 | 第75-76页 |
3.1.2 X射线能量色散谱分析 | 第76页 |
3.2 CS-WO复合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76-78页 |
3.3 CS-WO复合纳米粒子的性质 | 第78-81页 |
3.3.1 形貌观察 | 第78-79页 |
3.3.2 粒径和zeta电位 | 第79-80页 |
3.3.3 紫外可见吸收性质 | 第80-81页 |
3.4 CS-WO复合纳米粒子对DOX的负载和释放 | 第81-82页 |
3.5 光热转换性质 | 第82-85页 |
3.6 体外细胞毒性 | 第85-86页 |
3.7 体内分布 | 第86-88页 |
3.8 体内抗肿瘤效果 | 第88-90页 |
3.9 体内凋亡成像 | 第90-91页 |
4 结论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5页 |
第四章 不同表面修饰对蛋白纳米粒子体内生物分布的影响 | 第95-119页 |
1 前言 | 第95-96页 |
2 实验部分 | 第96-102页 |
2.1 材料及表征 | 第96-97页 |
2.2 CB-tBu的合成 | 第97页 |
2.3 PCB-tBu聚合物的合成 | 第97页 |
2.4 PMPC聚合物的合成 | 第97-98页 |
2.5 BSA-PAPBA纳米粒子合成 | 第98页 |
2.6 表面涂覆PEI-PEG/PCB/PMPC的BSA-PAPBA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98-99页 |
2.7 纳米粒子尺寸和透射电镜测试 | 第99页 |
2.8 负载DOX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99页 |
2.9 近红外荧光成像 | 第99-100页 |
2.10 体内各组织的药物分布 | 第100页 |
2.11 体外细胞摄取 | 第100-101页 |
2.12 体内抗肿瘤效果 | 第101页 |
2.13 统计学分析 | 第101-102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102-115页 |
3.1 PEI-PEG/PCB/PMPC纳米粒子的合成 | 第102-105页 |
3.2 PEI-PEG/PCB/PMPC修饰的BSA-PAPBA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105-107页 |
3.3 体内近红外荧光成像 | 第107-109页 |
3.4 纳米粒子在肿瘤内的富集效果 | 第109-112页 |
3.5 细胞摄取研究 | 第112-114页 |
3.6 抗肿瘤效果研究 | 第114-115页 |
4 结论 | 第115-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19页 |
第五章 今后的工作及展望 | 第119-121页 |
博士期间学术成果 | 第121-122页 |
致谢 | 第122-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