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特殊分区规划论文

基于场所精神理论的新场古镇河流景观设计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8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1 社会背景第10页
        1.1.2 学术背景第10-11页
        1.1.3 研究范围第11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1-12页
        1.2.1 研究目的第11页
        1.2.2 研究意义第11页
        1.2.3 实际应用价值第11-12页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第12-13页
        1.3.1 研究内容第12页
        1.3.2 研究方法第12-13页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3-17页
        1.4.1 国内外滨水景观设计研究综述第13页
        1.4.2 国内外场所精神理论研究综述第13-16页
        1.4.3 综合评述第16-17页
    1.5 研究框架第17-18页
第二章 古镇河流景观设计的理论基础第18-21页
    2.1 场所精神理论第18-19页
        2.1.1 概念解析第18-19页
        2.1.2 场所精神的方向感和认同感第19页
    2.2 景观生态学理论第19-20页
        2.2.1 概念解析第19页
        2.2.2 河流景观生态学下的河流景观的保护管理与生态重建第19-20页
    2.3 环境心理学第20页
        2.3.1 概念解析第20页
        2.3.2 环境心理学下的“地方认同”第20页
    2.4 本章小结第20-21页
第三章 场所精神在河流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第21-29页
    3.1 古镇河流空间场所精神研究内容第21-22页
        3.1.1 古镇自然特性研究第21-22页
        3.1.2 古镇历史文脉研究第22页
    3.2 河流景观中场所精神的设计原则第22-24页
        3.2.1 整体性原则第23页
        3.2.2 历史延续性原则第23页
        3.2.3 生态性原则第23页
        3.2.4 公众参与性原则第23-24页
    3.3 河流空间场所精神的体现第24-25页
        3.3.1 河流场所方向感的强化第24页
        3.3.2 河流场所认同感的强化第24-25页
    3.4 案例分析-日本小樽运河的保护和再生第25-28页
    3.5 本章小结第28-29页
第四章 新场古镇场所分析第29-40页
    4.1 新场古镇现状概况第29-36页
        4.1.1 地理位置与交通第29-30页
        4.1.2 自然环境第30-31页
        4.1.3 历史沿革第31-32页
        4.1.4 人文环境第32-34页
        4.1.5 人口结构第34页
        4.1.6 发展规划第34-36页
    4.2 新场古镇总体空间格局与形态特征第36-37页
        4.2.1 新场古镇的总体空间格局第36页
        4.2.2 新场古镇的河流空间形态第36-37页
    4.3 新场古镇河流空间存在的问题第37-39页
        4.3.1 河流景观整体性较低第37页
        4.3.2 水岸景观亲水性不突出第37-38页
        4.3.3 “水”“街”之间的联系较弱第38页
        4.3.4 河流沿岸的古镇风貌破坏严重第38-39页
    4.4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五章 新场古镇河流景观设计研究第40-56页
    5.1 新场古镇的河流场所记忆第40-41页
        5.1.1 历史上的新场古镇河流场所第40-41页
        5.1.2 原住民记忆中的新场古镇河流场所第41页
    5.2 新场古镇场所精神元素分析第41-45页
        5.2.1 解读新场古镇的自然地景特性-浪漫式地景第41-42页
        5.2.2 挖掘新场古镇的历史文化特性-盐文化第42-43页
        5.2.3 理解新场古镇的建成环境特性-交往需求第43-44页
        5.2.4 分析新场古镇河流的功能特性-景观性第44-45页
    5.3 新场古镇河流景观设计第45-54页
        5.3.1 河流整体空间布局第45-48页
        5.3.2 河岸道路设计第48-49页
        5.3.3 护岸设计第49-51页
        5.3.4 水质生态修复第51-52页
        5.3.5 河岸配套设施设计第52-54页
    5.4 新场古镇河流景观的延续和发展第54-55页
        5.4.1 古镇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协调第54-55页
        5.4.2 制定合理有效的政府协调管理机制第55页
        5.4.3 完善公众参与机制第55页
    5.5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56-57页
    6.1 结论第56页
    6.2 不足和展望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60页
致谢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扬州非遗文化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平台设计研究--以皮影艺术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