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1 文献资料研究 | 第14-15页 |
1.3.2 案例研究 | 第15页 |
1.3.3 定性与定量研究 | 第15页 |
1.4 论文的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15-16页 |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第2章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相关理论 | 第17-22页 |
2.1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基本定义 | 第17页 |
2.1.1 资产证券化的基本定义 | 第17页 |
2.1.2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基本定义 | 第17页 |
2.2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内在机理 | 第17-18页 |
2.3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主要原理 | 第18-20页 |
2.3.1 现金流分析原理 | 第19页 |
2.3.2 资产组合原理 | 第19页 |
2.3.3 风险隔离原理 | 第19-20页 |
2.3.4 信用增级原理 | 第20页 |
2.4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主要功能 | 第20-22页 |
2.4.1 提高资产流动性,降低期限错配的可能 | 第20页 |
2.4.2 改善银行业务模式,推动经营转型 | 第20-21页 |
2.4.3 降低实体经济资金成本,保障房地产市场的稳健运行 | 第21-22页 |
第3章 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经验与教训 | 第22-32页 |
3.1 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基本发展情况 | 第22-24页 |
3.1.1 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兴起背景 | 第22-23页 |
3.1.2 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运作过程 | 第23-24页 |
3.1.3 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主要形式 | 第24页 |
3.2 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成功发展的经验分析 | 第24-27页 |
3.2.1 主要经验 | 第24-26页 |
3.2.2 成功原因 | 第26-27页 |
3.3 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引爆危机的教训分析 | 第27-32页 |
3.3.1 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引爆的危机 | 第27-28页 |
3.3.2 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引爆危机的原因 | 第28-32页 |
第4章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进一步发展 | 第32-41页 |
4.1 我国借鉴美国发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可行性 | 第32-34页 |
4.1.1 美国有经验有教训 | 第32-33页 |
4.1.2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仍处于探索阶段 | 第33页 |
4.1.3 我国已初步具备类似于美国的市场条件和机制 | 第33-34页 |
4.2 我国进一步发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契机 | 第34-36页 |
4.2.1 政府连续降息降准,进一步刺激经济增长 | 第34页 |
4.2.2 房价上涨,住房抵押贷款总量不断攀升 | 第34-35页 |
4.2.3 市场利率化进程不断推进,银行利差不断缩小 | 第35-36页 |
4.3 我国进一步发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措施 | 第36-41页 |
4.3.1 强化制度建设 | 第36-38页 |
4.3.2 发挥银行等机构的推动作用 | 第38-40页 |
4.3.3 加强市场的监管 | 第40-41页 |
第5章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在我国的应用-基于"建元2016-1"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项目的分析 | 第41-53页 |
5.1 建元2016-1的基本情况 | 第41-43页 |
5.2 建元2016-1的交易结构分析 | 第43-47页 |
5.2.1 "建元2016-1"的交易结构 | 第43-44页 |
5.2.2 "建元2016-1"的交易机构职能 | 第44-45页 |
5.2.3 "建元2016-1"的交易机构的重要行使方式 | 第45-47页 |
5.3 建元2016-1的基础资产分析 | 第47-48页 |
5.4 建元2016-1的主要风险分析 | 第48-49页 |
5.4.1 "建元2016-1"的信用风险 | 第48页 |
5.4.2 "建元2016-1"的利率风险 | 第48页 |
5.4.3 "建元2016-1"违约贷款的回收风险 | 第48-49页 |
5.4.4 "建元2016-1"的流动性风险 | 第49页 |
5.5 建元2016-1所需采取的增信措施 | 第49-50页 |
5.6 建元2016-1的评级情况 | 第50页 |
5.7 建元2016-1的整体评价 | 第50-53页 |
5.7.1 "建元2016-1"的产品优势 | 第50-51页 |
5.7.2 "建元2016-1"所需完善之处 | 第51-53页 |
第6章 结论 | 第53-55页 |
6.1 本文主要观点 | 第53-54页 |
6.2 进一步研究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