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7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3-14页 |
1.2 制药废水的水质特征 | 第14-15页 |
1.2.1 合成制药废水的特点及危害 | 第14页 |
1.2.2 抗生素制药废水的特点及危害 | 第14-15页 |
1.3 制药废水深度处理方法及其进展 | 第15-18页 |
1.3.1 生物法 | 第15-16页 |
1.3.2 物理法 | 第16-17页 |
1.3.3 化学法 | 第17-18页 |
1.4 Fenton氧化技术概述 | 第18-22页 |
1.4.1 Fenton试剂的作用机理 | 第18-20页 |
1.4.2 Fenton氧化的各种影响因素 | 第20页 |
1.4.3 Fenton试剂处理制药废水的研究 | 第20-21页 |
1.4.4 Fenton处理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 第21-22页 |
1.5 类Fenton氧化技术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1.5.1 光-Fenton | 第22-23页 |
1.5.2 电-Fenton | 第23页 |
1.5.3 非均相类Fenton | 第23-24页 |
1.6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4-27页 |
1.6.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4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6.3 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7-37页 |
2.1 实验用水 | 第27页 |
2.2 实验试剂及设备 | 第27-29页 |
2.2.1 实验药剂 | 第27-29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29页 |
2.3 Fenton/类Fenton试验方法与条件 | 第29-31页 |
2.3.1 传统Fenton氧化 | 第30页 |
2.3.2 铁粉类Fenton氧化 | 第30页 |
2.3.4 复合材料类Fenton氧化 | 第30-31页 |
2.4 水质理化指标分析 | 第31-32页 |
2.4.1 常规水质指标 | 第31页 |
2.4.3 环丙沙星 | 第31页 |
2.4.4 可吸附卤素 | 第31-32页 |
2.5 水质毒性分析 | 第32-33页 |
2.5.1 发光细菌急性毒性试验 | 第32页 |
2.5.2 SOS/umu遗传毒性试验 | 第32-33页 |
2.6 水中有机组分分析 | 第33-37页 |
2.6.1 分子量分布试验 | 第33-34页 |
2.6.2 紫外光谱扫描 | 第34页 |
2.6.3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 第34-37页 |
第3章 试验用水水质特性的研究 | 第37-45页 |
3.1 水质理化指标分析 | 第37页 |
3.2 水质毒性分析 | 第37-39页 |
3.2.1 发光细菌急性毒性 | 第38页 |
3.2.2 SOS/umu遗传毒性 | 第38-39页 |
3.3 有机组分分析 | 第39-42页 |
3.3.1 分子量分布 | 第39-40页 |
3.3.2 紫外光谱分析 | 第40-41页 |
3.3.3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 第41-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5页 |
第4章 Fenton/类Fenton试剂在不同条件下对环丙沙星、TOC和UV_(254)的深度处理效果研究 | 第45-61页 |
4.1 传统Fenton氧化技术 | 第45-49页 |
4.1.1 初始pH的影响 | 第45-47页 |
4.1.2 Fe~(2+)的投加量的影响 | 第47-48页 |
4.1.3 H_2O_2的投加量的影响 | 第48页 |
4.1.4 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48-49页 |
4.2 铁粉类Fenton氧化技术 | 第49-55页 |
4.2.1 初始pH的影响 | 第50-51页 |
4.2.2 铁粉投加量的影响 | 第51-52页 |
4.2.3 H_2O_2的投加量的影响 | 第52-53页 |
4.2.4 铁粉还原时间的影响 | 第53-54页 |
4.2.5 铁粉类Fenton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54-55页 |
4.3 复合材料类Fenton氧化技术 | 第55-59页 |
4.3.1 复合材料投加量的影响 | 第55-56页 |
4.3.2 初始pH的影响 | 第56-57页 |
4.3.3 Fe~(2+)的投加量的影响 | 第57页 |
4.3.4 H_2O_2的投加量的影响 | 第57-58页 |
4.3.5 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58-5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5章 优化条件下Fenton/类Fenton深度处理对制药废水可生化性与水质安全性的改善 | 第61-69页 |
5.1 可生化性的改善情况 | 第61-62页 |
5.2 发光细菌急性毒性的削减 | 第62-63页 |
5.3 SOS/umu遗传毒性的削减 | 第63-64页 |
5.4 有机组分变化 | 第64-67页 |
5.4.1 分子量分布 | 第64-65页 |
5.4.2 紫外光谱谱图变化 | 第65-66页 |
5.4.3 有机物种类及含量变化 | 第66-6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9-73页 |
6.1 结论 | 第69-71页 |
6.2 展望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9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9-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