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银万国合并宏源证券绩效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 研究框架 | 第14-17页 |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和不足 | 第17-19页 |
1.4.1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7页 |
1.4.2 本文研究不足 | 第17-19页 |
2. 理论基础与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9-30页 |
2.1 并购的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2.1.1 并购的内涵 | 第19页 |
2.1.2 并购的基本类型 | 第19-20页 |
2.2 并购动因理论 | 第20-24页 |
2.2.1 经典并购动因理论 | 第20-22页 |
2.2.2 我国并购动因理论 | 第22-24页 |
2.3 国内外并购绩效文献综述 | 第24-30页 |
2.3.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24-25页 |
2.3.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25-28页 |
2.3.3 文献述评 | 第28-30页 |
3. 案例介绍 | 第30-39页 |
3.1 合并双方简介 | 第30-32页 |
3.1.1 申银万国简介 | 第30-31页 |
3.1.2 宏源证券简介 | 第31-32页 |
3.2 合并双方优劣势分析 | 第32-34页 |
3.2.1 申银万国优劣势分析 | 第32-33页 |
3.2.2 宏源证券优劣势分析 | 第33-34页 |
3.3 合并动因分析 | 第34-37页 |
3.3.1 谋求上市补充资本 | 第34-35页 |
3.3.2 优化收入结构 | 第35页 |
3.3.3 提高市场竞争力 | 第35-36页 |
3.3.4 宏源证券治理缺陷 | 第36-37页 |
3.4 合并过程与方案 | 第37-39页 |
3.4.1 合并过程 | 第37-38页 |
3.4.2 合并方案 | 第38-39页 |
4. 申银万国合并宏源证券的绩效分析 | 第39-58页 |
4.1 协同效应分析合并绩效 | 第39-45页 |
4.1.1 规模经济效应 | 第39-40页 |
4.1.2 经营协同效应 | 第40-44页 |
4.1.3 管理协同效应 | 第44页 |
4.1.4 组织协同效应 | 第44-45页 |
4.2 事件研究法分析合并绩效 | 第45-49页 |
4.2.1 事件研究法的评价方法 | 第45-46页 |
4.2.2 事件研究法的绩效分析 | 第46-49页 |
4.3 财务指标分析法分析合并绩效 | 第49-55页 |
4.3.1 财务指标分析法的指标选择 | 第49-50页 |
4.3.2 财务指标分析法的绩效分析 | 第50-55页 |
4.4 存在降低合并绩效的问题分析 | 第55-58页 |
4.4.1 业务渠道的整合 | 第55-56页 |
4.4.2 公司文化的融合 | 第56页 |
4.4.3 人员和薪酬体制的管理 | 第56-58页 |
5. 案例研究结论、启示和建议 | 第58-62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58-60页 |
5.2 启示和建议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