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2.1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1.2.2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4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6 研究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7-20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2.1.1 双向转诊 | 第17页 |
2.1.2 基层首诊 | 第17页 |
2.1.3 分级诊疗 | 第17-18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8-20页 |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18-19页 |
2.2.2 政府失灵理论 | 第19-20页 |
第三章 我国分级诊疗制度实施现状分析 | 第20-24页 |
3.1 我国分级诊疗制度概况 | 第20-21页 |
3.2 当前实施分级诊疗制度的现实意义 | 第21-22页 |
3.2.1 有利于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 | 第21-22页 |
3.2.2 有利于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 第22页 |
3.3 分级诊疗存在问题分析 | 第22-24页 |
3.3.1 基层首诊落实不严 | 第22-23页 |
3.3.2 基层医护能力薄弱 | 第23页 |
3.3.3 双向转诊存在不畅 | 第23-24页 |
第四章 上海市分级诊疗制度案例分析—以F区为例 | 第24-38页 |
4.1 调查问卷 | 第24-33页 |
4.1.1 资料与方法 | 第24页 |
4.1.2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第24-26页 |
4.1.3 调查结果 | 第26-31页 |
4.1.4 原因分析 | 第31-33页 |
4.2 专家访谈分级诊疗存在问题 | 第33-36页 |
4.2.1 患者原因 | 第33页 |
4.2.2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原因 | 第33-34页 |
4.2.3 医院原因 | 第34-35页 |
4.2.4 政策原因 | 第35-36页 |
4.3 鱼骨图法—分级影响分级诊疗制度实施的原因 | 第36-38页 |
第五章 国外分级诊疗制度模式成功经验借鉴 | 第38-42页 |
5.1 英美分级诊疗制度做法及模式分析 | 第38-40页 |
5.1.1 英国:国家卫生保健体系下的分级诊疗模式 | 第38-39页 |
5.1.2 美国:自由市场体系下的分级诊疗模式 | 第39-40页 |
5.2 英美分级诊疗制度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第40-42页 |
5.2.1 严格落实社区首诊和逐级转诊制 | 第40页 |
5.2.2 完善医保体制引导分级诊疗制度 | 第40-41页 |
5.2.3 提高医师水平是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的保障 | 第41-42页 |
第六章 完善分级诊疗制度的对策建议 | 第42-48页 |
6.1 政府层面:加强引导 | 第42-44页 |
6.1.1 加强宣传教育,建立合理就医秩序 | 第42页 |
6.1.2 调整医疗保险机制,倾斜社区首诊 | 第42-43页 |
6.1.3 完善基本药物目录,确保社区就诊居民基础用药 | 第43页 |
6.1.4 推进家庭医生签约制,提高医生收入含金量 | 第43-44页 |
6.1.5 加快“互联网+医疗”模式,用科技转变就医理念 | 第44页 |
6.2 医院层面:贯彻落实 | 第44-46页 |
6.2.1 规范医疗机构功能定位 | 第44-45页 |
6.2.2 落实社区首诊 | 第45页 |
6.2.3 发挥双向转诊功能 | 第45页 |
6.2.4 加强意识队伍建设提高病人信任度 | 第45-46页 |
6.3 公民层面:转变就医观念 | 第46-47页 |
6.3.1 建立居民个人健康档案 | 第46页 |
6.3.2 形成“小病到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习惯 | 第46-47页 |
6.4 构建政府、医院、社会(公民)联动的运行机制 | 第47-48页 |
6.4.1 搭建医改平台,推动“政府-医院-社会(公民)”联动参与 | 第47页 |
6.4.2 鼓励社会(公民)监督政策执行 | 第47-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附录一 | 第53-55页 |
附录二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